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1617|回复: 8

[文集] 陇南盐官盐业考 | 端庄·学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 2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南盐官盐业考
文/撒海涛

摘 要
     甘肃省盐官镇历来因产盐而闻名,亦因产盐而得名。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进行管理以来,盐官盐业便一直是整个天水、陇南地区主要的食盐供应中心,历代皆有记载,史不绝书;盐官为官营盐业,历代均对其加强监管,盐官至宋代因产盐量之高而闻名天下;盐官位于茶马古道南北线及丝绸之路关中—天水一路三线交汇之处,盐官盐业的发达,为西北最大骡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物质基础。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对甘肃省盐官镇历代盐业之形成与发展、生产与销售、价值与影响作一翔实考述,以期有裨益于这一领域之研究。


关键词盐官;盐井;西垂;骡马市场



盐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是封建时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盐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甘肃“地处边界,土壤多含卤质,故产盐之地几遍全境”[1],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进行管理,一直到民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维度中,盐官是整个甘肃陇南、天水地区重要的食盐供应中心。盐官盐业的发达,既得益于盐井丰富的盐矿资源,亦与盐官所处重要的交通位置息息相关;盐官盐业的发达,也使得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的出现成为可能。


一盐官盐业之形成


甘肃礼县古镇盐官历来以其源远流长的“井盐”闻名于世,盐官历史上是否有过池盐生产呢?《晋书·食货志》载:“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2]陈连庆先生认为:“盐池,当依《晋书·宣帝纪》改作‘盐冶’。盐冶指盐铁专卖事业。京兆、天水、南安一带并无盐池”[3],吉成名在《论魏晋南北朝食盐产地》一文中认为:“天水、南安二郡位于秦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三台乡)辖有獂道、新兴、中陶三县,天水郡(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辖有上邽、冀、始昌、新阳、成纪五县,究竟哪些县产盐?不详。”[4]《西和县志》中则这样记载:“盐官城内卤池,广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5]另据2008年考古调查发现,该镇北部有被称为“涝坝”的盐池及夯土遗址[6],更进一步说明了《晋书·食货志》中的“盐池”就在今日与天水毗邻的盐官附近,而并非“盐冶”之讹误。可见历史上盐官盐业之生产实为井盐和池盐并举。盐官史称“卤城”,以多有盐卤谓之。据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7]。从“卤”到“盐”恰恰是产盐地区向盐业发展的重要过程。据县志载:“盐官盐井实为冒水泉,水满后自然流出流走……盐井之地有盐泉水渗出或积有大小不等的卤水滩……久而久之有意将盐泉水或卤水滩聚而为池是自然的事情。”[8] 由此可知盐官井盐与池盐的关系。

甘肃盐官产盐始于何时?陈建荣指出,早在周代,迟至先秦,盐官盐业就已有了初步发展[9]。据《西和县志》载:“按汉初已设盐官,盐井之发现想在周、秦时代。”[10]有学者指出,在秦出土文献中有关于秦盐产地的记载,如在封泥中见有《西盐》玺及《西盐丞印》等(见图一、图二)[11],其中的地名“西”在今甘肃礼县东北、天水市西南[12]。从秦代行政区划来看,今甘肃天水、陇南一带,一般被认为属于陇西郡[13],秦封泥中的地名“西”即指今天的甘肃礼县盐官一带[14]。上述出土封泥的发现,证明县志中盐井开发始于周、秦确为不诬。盐官之名,始于西汉。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中叶及王莽时期所置盐官三十六处。《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注:“秦置。……有铁官、盐官”[15],故盐官之地名因置盐官而得名。汉代在此设盐官,其盐业发展必已成一定规模,那么在汉代之前,盐官盐业必有初步之发展,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据《水经注·漾水》记载:“西汉水又西南迳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西五十许里, 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16]《元和郡县图志》则进一步说明:“盐官故城在长道县东三十里,在嶓冢西四十里,相承营煮,味与海盐同。又云,盐井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17]《明史》亦载:“西和府东南……西北有西汉水,亦曰盐官水。西南有浊水,即白水江也。东北有盐井。”[18]有关盐官盐业之记载,历代正史典籍史不绝书,足见昔日盐官盐业之发达。

盐官盐业之发达,除所产井盐、池盐为必备物质基础之外,亦有历代政府盐业管理为其提供必需之制度保障。《史记·平准书》载:“……大农上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19]这条史料既是全国盐官始置之确载,亦为政府将盐业利权收归官营之开端。甘肃盐官盐业自周秦以来已颇具规模,汉代因官营盐业而建制管理自在情理之中。《史记·平准书》载:“元封元年,桑弘羊领大农,尽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故腾跃,而官卖利入,或不偿其僦费,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县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贵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20]是为中央直接选派盐官之始。《后汉书·百官志》言郡国盐官,本属司农,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秩次皆如县。是则东汉时代各区盐务不隶于中央,地方分治,盖始于此。关于两汉盐官制度之差异,曾仰丰先生指出:“西汉主专卖,故采中央集权制,东汉主征税,故采地方分治,政策不同,官制亦因之而异。然考《汉书·地理志》对于西汉盐官叙载甚详大都为产盐旺盛之区,可证当时设官,只在产地,但西汉官自卖盐,销盐区域,必有运销机关,殆由均输官兼理。若东汉则经专卖之后,进为征税制度,场务管理法,业已完备,故于销地不复设官。”[21]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中国盐业历史之发展经历五次较大改革:第一,西汉盐铁会议确立食盐专卖制度,为此后历朝历代食盐专卖制度奠定基础;第二,唐中叶改直接专卖为间接专卖,并开启“划界行盐”之食盐运销体制;第三,明中叶“纳中边粮”之开中法,为此后纲盐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第四,清中叶陶澍继承明代票盐之根本,改革淮北食盐运销体制,并将该法逐步向淮南及全国推广,间接专卖逐步向自由买卖转变;第五,民国年间盐务改革促使中国盐务走向现代化[22]。历朝历代盐业监管和改革,均是政府对产盐区域之监管保障,盐官作为陇南天水地区产盐中心,亦必受其调控,使得盐官盐业因为政府之监管调控得以有效运行发展,后文将详细论及。

盐官盐业的发达还与其自身的生产工序有着密切关系,据《中国盐业述要》一书载:“盐官镇制盐,先以井水沥入土内,俟沥干时视有盐汁发白色者,复以井水沥之,即将其土扫聚成堆,贮入竹笼,加水淋至木桶中,及熬盐时。将此水贮于釜内,以柴火煎干,方成水盐,四季均能制造,其味甚浓,居民喜食。”[23]另据1931年甘肃省第七次矿业纪要记载:

西和盐关镇盐井,位西和县城北九十里,有盐井一,成方形,长宽各三公尺,深十余公尺,井之四壁皆用木板砌造,井底一部产盐水,一部产淡水,现将产淡水处用棉絮填塞,以防淡水之涌进。盐水则为地下水将第三级红土层内盐质溶解而成。制法,将盐水汲出洒于粘土上,干后再洒以盐水,如此者数次,则将此粘土塑为甑形,置于特制之木架上,复将盐水倾各甑中,使其徐徐渗出,后将渗出之水,收集而熬煮之,即成水盐,因其含有茶褚色之液体故名。本盐井于光绪年间即有私人经营,其矿业无从查考……计该井一昼夜可出盐水百余挑,每挑重八十斤,可煎水盐一斤。煎盐均用木柴,现此处共有盐户二百八十家。[24]

关于盐官盐业的生产工序,《水经注·漾水》当中所记“相承营煮不辍”与杜甫《盐井》诗当中“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的记载均突出“煮盐”这个环节,而上述这段记述则基本完整叙述了盐官盐井的生产工序,从现存盐井生产工具来看,可以断定近千年来盐井的生产工艺与上述记述别无二致。大体可分为汲盐水、洒于粘土(数次)、塑为甑形、置于木架、复倾盐水、收集渗水、熬煮成盐等七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杜甫诗中“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的描写说明汲卤设施方面很可能已用较为发达的绞盘车设施,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大量盐卤的汲取[25]。另据相关研究表明:“甘肃礼县盐官镇井盐制盐不是直接用汲取自井水中的盐水进行熬制,而是经过浇灌盐水和淋滤盐水两道工序,使淋滤后用于蒸出盐分的盐水中含盐量大大提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盐的产出率,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具有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意识。”[26]正是因为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艺,使得盐官产盐一直成为整个陇南地区的食盐供应中心。盐官盐产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微小差别,但总体保持了较高的产量。  

盐官盐业之发达,除天然之盐井与历代政府管理、科学的制作工艺之外,亦与盐官所处地理位置有莫大关系。据1933年《盐务会刊》记载:“……西和(今属甘肃礼县)盐井由井水熬煮,漳盐成块,销陇西临潭岷漳,西盐不成块,销西和武都徽县等处年产共约万担云。”[27]可见,近代盐官产盐已销往陇南各地,销售网络的形成得益于交通道路的贯通。据考证,盐官恰好处于陇南至甘南、天水茶马古道北线与南线的枢纽交汇之处,其中北线沿康县望关—平洛镇(中寨古镇一龙凤桥—药铺沟三功桥)—石沿西汉水北上,经仇池山西侧—大桥(西汉水南岸峭壁, 鱼洞峡古栈道)—石桥—礼县城一盐官;或者经望关乡过平洛镇—翻越太石山过巩家山廊桥—西狭古栈道—成县城—纸坊镇一石峡镇(沿石峡河北上,唐开元年间 “新路颂摩崖石刻 ”)—西和县城—石堡(北魏开凿法镜寺石窟)—长道镇(古长道县)—盐官镇,进行茶、盐等商品交易至天水。而南线则是经马务堡(今马坞乡)东南经今礼县再折向东北经祁山堡、盐官镇到秦州[28]。茶马古道的南北两线交汇于盐官,使得盐官成为通陕入川的必经之路,唐代诗人杜甫入蜀所走线路即经过盐官,并有《盐井》一诗流传于世:“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29]从中既可见唐代盐官盐井生产之盛况,亦可探得盐官交通位置之重要。陈贻焮先生在《杜甫评传》中指出:“官家规定产盐的任务很紧迫,盐民汲井煮盐,挽车运盐,操作十分辛苦。官家抬高盐价,盐商又从中渔利。虽说物情争利,本极自然,不足嗟叹,其实这就是诗人莫大的嗟叹了。‘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十斗为斛,即是说,盐商以每斗三百钱买进,以每斛六千(即每斗六百)钱卖出,倍获其利。”[30]可见盐官盐业在唐代官营体制下的产销情况。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经制熙河路边防财用司言十事:......岷州盐官镇、通远军盐川寨两盐场,近拨属本司,岁入增羡,乞自今年别立界,岁终较其登耗,以施赏罚......”[31]材料中岷州盐官镇即为今天的甘肃礼县盐官镇,可见在宋代盐官就已形成较大盐场,且受到国家重视。南宋时期,岷州曾一度落入金人之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为避金太祖讳,岷州改称“西和州”,因为盐官产盐量大,宋、金两国对西和州的争夺十分激烈[32]。由上可知盐官盐业在唐宋间之兴盛与其区位交通之关联。

综上可知,盐官的丰富井盐、池盐是盐官盐业得以发达的物质基础;科学的制作工序是盐官盐业生产长盛不衰的技术保证;官方历来对盐官的设官管理则为盐官盐业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盐官重要的地理位置则为盐官盐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将盐官产盐的生产与销售结合起来。物产、制度和交通的三重优势使得盐官产盐自秦汉以来直到唐宋时期,成为陇南天水地区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


二盐官盐业之沿革


有关先秦至两汉盐官盐业之概况,前文论述盐官盐业之形成时已详细述及。三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盐官盐业亦受其波及。据《资治通鉴》载,建安十八年(213)“(杨)阜与(姜)叙进兵,入卤城,(赵)昂、(尹)奉据祁山,以讨超......超兵败,遂南奔张鲁汉中。”[33]而后又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兵事,这些战争都对盐官盐业正常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于是才有了“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34]的历史记载。西晋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战乱和灾害,仍然严重影响盐业生产[3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给盐官盐业的发展带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故才有郦道元《水经注》当中“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的记载。唐代有关盐井的史料记载不多,但仍可从零星记载当中窥见其诗,如前文所述杜甫经行盐官目睹“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的盛况,便是对唐代盐官盐业的真实写照。

宋代社会稳定发展,盐官盐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宋代史料记载:“蜀中官盐有隆州之仙井,卭州之蒲江,荣州之公井,大宁富顺之井监,西和州之盐官,长宁军之淯井,皆大井也。”[36]可见至宋代,西和州盐官(今甘肃礼县盐官镇)的盐业已成相当规模。另据《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绍兴二十年)九月六日,臣僚言:‘窃见利州路西和州盐官镇盐井岁出盐七十余万’”[37]足见宋代盐官产盐量之高。另据《文献通考》载:“二十九年二月,诏减西和州官卖盐直之半,先是州之盐官井岁产盐七十余万斤,半为官吏柴茅之费,半鬻于西和成凤州,岁得钱七万缗,为利州铸钱之本。”[3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亦载:“甲戍,诏减西和州官卖盐直之半,先是州之盐官井岁产盐七十余万斤,半为官吏柴茅之费,半鬻于西和成凤州,岁得钱七万缗,为利州铸钱之本。”[39]三则史料互相补证,可见宋代盐官盐业产量每年达70余万斤的数据是可信的。从史料也可看出,盐官所产食盐既用于当地生产生活自足,亦通过茶马古道销往陇南及其他外地进行买卖。[40]宋时盐官盐业的商品化趋势可见一斑。元初,据石氏等家族家谱记载,盐官和店子川变为牧马草场。盐业的开发成了马饮卤水,井盐的营煮停顿了一个时期,遂恢复生产,但管理甚严。据《甘肃省盐法志》载:“元仁宗元佑二年,凡伪造盐引者斩,籍其家产付告人充赏。犯私盐者徙二年杖四十,籍其家产之半,有首告者于其所籍之内以其半赏之。”[41]

明代盐官食盐产销相对稳定,食盐的市场买卖更为普及,反映了这一时期陇东南地区的经济状况。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盐井碑记》载:“盐官盐井西南通徽成、阶文、礼县汉中,东通秦陇,凡舟车所到人力所通,靡远弗济,又为国助边储有所赖,通商货利无不盐。”[42]此时国家还加强对官盐的监管和运销,所产食盐一部分由政府采办收缴。据《明史·食货志》记载:“陕西灵州有大小盐池,又有漳县盐井、西和盐井,洪武时,岁办盐西和十三万一千五百斤有奇,漳县五十一万五千六百斤有奇,灵州二百八十六万七千四百斤有奇。弘治时同……”[43] 之后政府每年采办盐量逐步增加,到万历年间,每年在灵州、西和、漳县“三处共办千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六百余斤。”[44] 万历六年(1578)增至1257.76万斤。[45]政府采办食盐量的不断增加使得食盐的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遍及陕甘宁三地:“盐行陕西之巩昌、临洮二府及河州,岁解宁夏、延绥、固原饷银三万六千余两。”[46]由上可见,至明初灵州、盐官及漳县三地产盐已成为西北部分地区重要的食盐供应产地。另据县志记载,神宗万历六年,灵州、西和(盐官)、漳县三地盐池,岁增总额为1257.76万斤,与孝宗弘治年间相比每岁增加907285万斤。到明末,盐官盐井岁产盐1313500斤。[47]

清顺治五年(1646)规定花马大小池、漳县、西和每年共行盐93.900引,盐务由河东监管。 [48]康熙九年(1690)又因甘肃等地距河东较远,改令甘肃巡抚就近管理[49]。雍正三年(1725)甘肃因土盐侵销官引,遂将引课摊入地丁银征税,归民自由运销。雍正九年改为招商运销。嘉庆道光年间,复改归地丁[50] 。同治以后,改课为厘,以票代引,蒙青盐池同归征榷,于是在漳县、西和、惠定、花定、白墩子五处各设盐局,收储本区产盐[51]。清光绪年间,当地有盐民250户,盐年产销量23万斤[52]。光绪末年,西北地区又在陕西西安设西安督销总局,山西巡抚兼任盐政大臣,甘肃巡抚协助办理甘肃盐务。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年产井盐13.5万斤,最多时达40万斤[53]。宣统三年(1911),特设副监督,管理大小花马池、西和、陇西并陕西马湖峪及内外蒙青等盐产运销及缉私事务,地方政府负有协助责任[54]。据民国二十年《甘肃国税厅筹备处调查西和盐关镇盐场场产表》显示,当时盐官盐井每日汲井水1300桶,熬盐650斛,每年产盐23400斛折合司码秤2228石5斗7升[55],若一石按120市斤计算,产量大概为228000斤,这一数据代表了当时盐井的产盐量。另外,该数据还显示,产出之盐随时发往各存销处,由脚户随时贩卖各处,并无存余。建国后,盐官盐业面临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盐官有盐户256口,全年产销盐80多万斤[56]。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盐官盐业制作成本提高,价格低廉的河西雅盐逐步取代盐官产盐,历时两千多年的盐官盐业逐步走向衰落。

由上可知,盐官盐业历时近两千多年,至宋时盐官盐井已成举世闻名的大井,产盐量已达相当规模。此后历代都加强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监管和调控,经历了从国家实物征收到间接专卖再逐步向自由买卖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使得盐官盐业成为天水、陇南地区名副其实的食盐产销中心。


三盐官骡马市场与盐业之关系


据《西和县志》载:“盐官城内卤池,光阔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时不涸,饮马于此,立见肥壮。”[57]此处已明确提到盐官之池盐与骡马畜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盐官在唐以后逐渐形成西北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那么盐官之盐与骡马畜牧业的发展到底有何关系?有学者早已指出,天水、陇南地区成为秦文化的发源地,与盐官的食盐资源有着重要关系[58]。

《史记·秦本纪》载,秦人之先祖中潏“在西戎,保西垂”[59]。至中潏后裔大骆之庶子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60]。那么秦人先祖牧马崛起之“西垂”到底为何处?近人张大可《史记·全书新注》释西垂曰:“殷时的西垂泛指关中,周时的西垂指今天水地区,为秦发祥之地。”[61]李学勤先生则指出:“甘肃天水,清水,礼县这个区域是秦国的发祥地。”[62]司马迁笔下秦人崛起之“西垂”即为今日甘肃省礼县盐官一带,这一点亦有考古实物证明之,毋需再一一赘述。非子“善养息”的牧马之地正是盐官富含盐分的河谷地带,正是因为盐官“盐井水与岸齐,盐极甘美,食之破气”,所以才会“饮马于此,立见肥壮”。因此可以推断,早在先秦时代,作为嬴姓东夷族一支的秦人,在部落迁移的过程中西迁至地势开阔水草茂美的盐官地区。盐官地处西河水与西汉水交汇之地,地势平坦开阔,宜农宜牧,形成水草丰美的河谷盆地,所育骡马膘肥体壮。盐官盐业的发达为秦人早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63]可见当时天水一带的畜牧业即已相当发达。西汉水上游地区草场广阔,特别是盐官一带水中含有大型牲畜健康成长必须的盐分,是非常理想的繁畜之地。同时,盐官所产池盐、井盐也是秦人始终苦心经营的重要战略资源。可以说,在盐官镇所在的西汉水一带作为秦人东进关中一统六国的大后方,为秦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秦人在此起家使得这里适宜于养马的优势天下皆知。一直以来,在盐官周边一带喂养的骡马毛色好、体型好、耐力强、能拉善驮,是冷兵器时代国家的战备物资,也是农业经济时代各地比较青睐的劳作工具。在优势资源富集地形成交易市场完全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其次,前文已经述及,盐官恰好处于陇南至甘南、天水茶马古道北线与南线的枢纽交汇之处。从盐官向东经小天水、平南、皂角直通天水市,亦与丝绸之路相连。以运盐为目的的交通路线和经过长期积淀已经形成的商贸氛围为骡马交易提供了存在和发展便利条件。可以说,盐官之所以能够形成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与盐官盐业的发达密切相关。



四结  语


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进行管理以来,盐官便一直是整个天水、陇南地区主要的食盐供应中心,历代文献皆有记载,史不绝书;盐官的丰富井盐、池盐是盐官盐业得以发达的物质基础;历来盐制的改革管理则为盐官盐业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盐官重要的地理位置则为盐官盐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使得盐官盐业的产销结合起来。物产、制度和交通的三重优势,使得盐官产盐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陇东南地区最为重要的食盐供应基地。盐官盐井至宋代成为闻名天下的产盐“大井”,这一优势使其甚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都加强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监管和调控,经历了从国家实物征收到间接专卖再逐步向自由买卖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使得盐官盐业成为天水、陇南地区名副其实的食盐产销中心,一直直到改革开放前夕。盐官位于茶马古道南北两路及丝绸之路关中—天水一路三线交汇之处,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保障了盐官盐业和畜牧交易行业的发展,盐官盐业的发达,也为西北最大骡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盐官盐业随之凋敝,只剩下繁盛的历史印记,留给后人凭吊参悟。
发表于 2020-3-3 22: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盐官我去过一两次,有一个盐官古镇,古色古香
发表于 2020-3-3 2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渊源耐人寻味。。。。。。。。
发表于 2020-3-4 13: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媳妇在盐官有些朋友呢。
发表于 2020-3-4 15: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宁夏的盐池县是不是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作用。
发表于 2020-3-4 16: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啊
发表于 2020-3-5 15: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看不知道还有这么古老的历史
发表于 2020-3-5 2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的盐炒菜是不是更好吃呢
发表于 2020-7-5 1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渊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