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5615|回复: 5

[诗歌] 第一次把汤瓶写得如此美的不是回回诗人,是昌耀| 回族题材诗歌《青峰》鉴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7 15: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宗融艺文馆  宗融艺文馆


编者按


3月23日,是一代诗歌巨匠昌耀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他的诗以超强的生命意识和悲悯情怀,对西部人文精神进行重塑,也使许多民族元素熠熠生辉。如《慈航》中的藏地印象,《青峰》中出现的穆斯林汤瓶。这些意象拓展了中国诗歌的多元版图,增进了文明理解与互敬。为表达对昌耀先生的缅怀,我们特发《青峰》一诗,并约请驻馆作者特撰短评,以助读者鉴赏。



青   峰

昌耀

穆斯林的
浴洗手足的汤瓶侍立于月下
如一长颈的鹤鸟
——是为哪一座乐园竖起的城徽呢
但我总是记得青峰上
这青青的长石凳的
总是记得
赤背袒胸的国王和那个黝黑的
王后是在这长凳比肩端坐,默读
夕阳下他们躬耕的田园
而牛郎是在树底盘膝吹箫
有店家女儿为我系马去
那时,我也曾有心在这青石的一角
晾晒我的
风衣呵……
此刻,那古瓶照我如银烛
——我默读的不是青苔


诗人档案

昌耀(1936.6.27-2000.3.23),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出版的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过世后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



青峰之上,多元文明之光熠熠生辉

——读昌耀诗歌《青峰》

锁   鹏 | 文

据昌耀先生简明年谱查考,《青峰》这首诗写于1982年10月17日,时年昌耀46岁。一个历经周折的中年诗人,落笔的诗是厚重的、饱含诗蕴的。此诗虽只有百余字,但每一个意象、每一个画面,都美到极致。

诗的前三句,汤瓶侍立夜月下,像一只“长颈的鹤鸟”,这形象的比喻堪称经典。汤瓶是回回人家习以为常的物件,但第一次把汤瓶写得如此美的不是回回作家,而是昌耀。宁夏回族诗人泾河曾说:“这首诗是我看到的写汤瓶最好的新诗。昌耀所写的这把汤瓶更接近于艺术品,是一种幻化的美意。昌耀定是在某个明月夜看到过一把高蹈的汤瓶。这种类似于文化图腾的器皿让昌耀感到了异样的美感,他纤细的触觉获取了一瞬的灵感,这让他落寞的心情突然产生出了无限的遐思和热望。 ”(引自泾河散文《清水微香》)

一个优秀的诗人,一定拥有深邃的目光和犀利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多元文明的视野,以辽阔的胸襟认知和判断世界。长期迁居青藏高原腹地的昌耀,显然对西部少数族裔文明的理解,已远超一般的诗人。这使他驾驭少数民族题材的诗歌时,不是隔靴搔痒,也不是观光猎奇,而是在地的,在场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要比文明主体拥有者看得更准,思考得更深。

接下来,昌耀写道:“——是为哪一座乐园竖起的城徽呢”,瞬间让汤瓶的精神境界提升至新的维度,让普通的物件散发出精神巅峰的光辉。

诗的中间,从“但我总是记得青峰上”,画面一下就转到了青峰的意象上:在青峰上的长凳上,有国王、王后在默读,夕阳下他们耕作田园;有牛郎在树下吹箫;有店家女儿为我系马。通过想象,让青峰上的生活情景再现,一动一静,让想象的画面丰腴生动。接着诗人联系到自己,心中满怀期许有这样“一角”,用来晾晒自己的“风衣”,一下就把“我”融入青峰上的理想圣域。

诗的最后:“此刻,那古瓶照我如银烛 /——我默读的不是青苔”,在词语与画面、想象与现实中,有了映照和碰撞,让整首诗的意境获得延长。

读昌耀的诗是一种精神的“逾矩”。在这首短诗中,穆斯林民族文明元素的介入,显示出诗人对多元文明理解的姿态与水准,也为他者视域下少数民族文明的诗性建构提供了一个很难逾越的样本。青峰之上,昌耀的诗将因这一可贵理念的实践,而永远熠熠生辉。
发表于 2020-3-27 15: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3-27 2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这位诗人的包容和深刻。
发表于 2020-3-27 21: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国外穆斯林的汤瓶和国内的风格一样不一样。
发表于 2020-3-27 21: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不懂诗歌的人飘过~
发表于 2020-3-27 23: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