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09896|回复: 82

[对话道教文明]  《道德经》解说 作者:天涯孤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6 11: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另外的标点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说: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假如道是可以描述的,那么,这样的道就不是真正的永恒不变的道。常道指经常存在的道,也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非常道,就是暂时的变换的道。惟有常道,永恒不变的道是值得人们追求的。而非常道,暂时的变换的道是不值得人们追求的。因为,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都是处于生灭变幻过程中的,是不长久的。
      道的概念是不能准确定义的,如果能够准确定义的话,这样的概念就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的概念。这里前一个名是名词,是概念的意思,后一个名是动词,是下定义的意思。因为,凡是能够准确定义的概念都是有适用条件的,条件变化了,概念的定义也必须跟着变化。
用无来称呼天地的开始,用有来称呼万物的根源。也就是说天地生于无,万物生于有。这里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而是无法区分的意思。这里的有也是仅仅知道其存在,无法形容其究竟是什么的意思。无和抽象的有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修道的人,常常让自己处于没有欲望的状态,以体验道的玄妙;常常让自己处于有欲望的状态,以便感知道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徼有边界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道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加上标点符号可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可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种标点法意思不一样,我采用了后者。假如是前者,不知道怎么才能“常无”、“常有”,如果是后者,道理很明白。
     无与有二者都出于道,都是道的概念而已,都可以称为玄。这里的玄本意是搓绳子,引申有两层意思,一是变化,二是无穷。无和有交织在一起,无穷变化,就产生一切奥妙的东西,是众妙之门。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1: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追随导师 于 2017-5-16 11:07 编辑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说:假如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真心爱美的人就会一窝蜂地去争美,可能因为争美的欲望而破坏心灵的安宁,因为争美的行为而互相伤害。不真心爱美的人可能会虚伪的去做美,产生虚伪。这样就会产生恶了。假如天下人都知道善之为善,真心为善的人就会一窝蜂地去争善,可能因为争善的欲望而破坏心灵的安宁,因为争善的行为而互相伤害。不真心为善的人可能会虚伪的做善事,产生虚伪。这样就会产生不善了。
       所以,有和无是互相产生的,有产生无,无产生有;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长和短是互相塑造的,高和下是互相比较的,音和声是互相配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正反两方面的转化过程中。
      所以,圣人在事情还没有显现出来时就开始谋事办事了,等事情显现出来时,圣人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在其他人看来,好象圣人什么也没干一样。圣人在没有说话的时候就已经教育人了,在其他人看来,好象圣人没有教育人一样。例如,以身作则,作出榜样就是不言之教。
       使万物依照其本性运作而不人为干扰,使万物不断产生出来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自恃自己的能耐,事情成功了就行不要居功。正因为不居功,不对其他人产生压力,不会因为受到排挤而离开。例如,功高震主,就必须离开,否则,有性命之忧。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12: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说:“不争”是老子的一贯主张。
        尊宠贤能的人,就会使百姓争做贤能的人。这其中有部分人是真的要做贤能的人,还有部分欺世盗名之徒。欺世盗名之害人人共见,不必论。真的人人争做贤能的人,也会使部分人失去其自然的天性,会带来纷争。所以,要不尊宠贤能的人,使百姓不争。

      珍惜难得的东西,就会是百姓想拥有难得的东西,而不用心于真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业。例如,放弃种庄稼等必须的产业,而去采宝石这种不能吃不能喝的东西。不能得到,有人就可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例如去偷。所以,要不珍惜难得的东西,使百姓不做盗贼。

       显示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就会钩起百姓心中的欲望,让他们的心乱,不得安宁。所以,不要显示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使百姓心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无杂念,能吃饱肚子。软化百姓的意志,强健百姓的体魄。经常使百姓无知、无欲。然后,约束聪明的人,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为。顺从百姓的天然本性而治理天下,不要人为的发明各种方法残害百姓,则天下没有不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1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说:“冲”本义是泉眼向外不断冒水的样子,有虚空并向外变化,产生万物的意思。道是虚无的,而且是永不停息的向外变化的,是由虚无中不断产生万事万物的,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不会枯竭的。道象海洋一样深广,似乎是万物的根源。

         如果能够疏解事物的纠缠、纷争,使其没有执着与纠结。混和其光明与黑暗的分别,使其没有对比。同一其往来变化的踪迹,使其没有时间、空间的变化。事物就会变得非常清澈,好象存在,又好象不存在,我们就会回到道本来的样子了。

      老子说“我不知道道是谁的儿子,不知道是谁生了道,道好象在上帝之前就有了。”在我们伊斯兰教看来,道仅仅是真主的属性,不是可以离开真主而独立存在的。这一点我们与老子的看法不同。

      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就是产生活水的源头。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12: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说:刍狗是古代祭祀用的草狗之类的东西,就象现代人为送葬做的纸人一样的祭品,用的时候拿来用,不用的时候就报废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大道的表现,是为道而设的,道才是根本,才是目的。为道者,不可舍本逐末。可以为了大道而废了天地万物,不可为了天地万物而废了大道。所以说:天地不刻意为仁,把万物当刍狗一样,该用时用,该废时废,以顺服大道为准;圣人也不刻意为仁,把百姓当刍狗一样,该用时用,该废时废,以遵循大道为准。

       仁虽然有爱的意思在里面,但仁不仅仅是天然的爱,它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包含许多人为的内容,在许多情况下是对人的天然本性的外在的要求和约束,是违背大道的。所以,老子不完全赞成仁,在另一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但是,孔子的仁与老子的“道法自然”并不矛盾,而是吸收了老子的思想精华,并有所提高的。孔子的“仁”是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天然本性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完美的人道,是包含在大道之内并符合大道的人道。与老子相比,孔子“仁”的思想更切合实际,更容易执行,更能治理天下。

      橐龠就是风箱。天地之间就象一个巨大的风箱,虽然是虚空的,却蕴藏了巨大的能量,是不可枯竭的,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万事万物就在这个运动变化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了。

      人应该象风箱一样,做任何事情都留有余地,有出有入,保持虚心。这样的好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自己修养生息,不断得到充实提高,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会枯竭。例如,话说多了就会很快无话可说,不如适可而止。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1: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说:谷具有深、广、空的意思,神具有升高、神秘、灵明、无法察觉的意思。牝指动物的雌性,牡指雄性,玄牝就是玄妙的母亲。玄牝之门就是玄妙母亲的生殖之门。大道深广、高远、空旷,生命恒在,永远不死,似有似无,变化无穷,是玄妙的母亲。玄妙母亲的生殖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天地万物都由此产生。这里“玄牝”,“玄牝之门”都是比喻的说法。
       大道绵绵不断,似存非存,其作用是不可穷尽的。
      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道与我们伊斯兰的道是不同的。伊斯兰的道本身是实在的,是清晰透明的。只是由于人们对道的认识程度不同,道在人的意识中显现的程度就不同,有的清楚明白,有的模糊不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而老子的道自己就恍恍惚惚,让人无法捉摸。如果说佛、道是空门、虚门的话,那么,我们伊斯兰教就是实门。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1: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说
:一般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无非有两个,一个是长寿,一个是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幸福。如何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在本章老子回答了这个问题。

       想要长寿,莫如效法天地。一切有形的事物中,存在时间最长的就是天地了。天地之所以能既长且久,是因为它们能顺乎道的自然变化规律,不执着自己的存在。不执着自己的存在,反而能够长期存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有限的事物,是不能永远存在的,即便是天地这样巨大的东西也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惟有无限的大道是永恒的。有限的事物如果越执着与自己的存在,它就越与其它事物不同,就越不能适应变化,越不能长久。有限的事物只有顺从大道的规律,与大道一起变化,不执着于自己的存在,才能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使自己获得长久的存在。一般事物是这样,生命体更是如此。生命体就是要在无穷变化中延续自己,如果执着于某种求生存的主观意见,而不知道随着道的规律变化,就不能适应变化而延续自己的生命。

      圣人知道先后可以转化的道理,知道前面的会变成后面的,后面的也会变成前面的。他们将自己放在其他人的后面,随着时势的变化,结果反而到了其他人的前面。同样道理,圣人知道里外转化的道理,使自己置身事外,结果反而掌握了生存的主动权。

      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幸福,就必须抛弃自己的私心杂念,将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使自己的理想合乎公众的利益,合乎大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难道不是因为圣人的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个人。

      我们穆斯林并不单纯追求身体的长寿和今世的幸福,而是要获得无限的生命和今后两世永恒的幸福。只有放弃我们个人自私的主张,心甘情愿顺服真主,与穆斯林大众共同走真主的大道,我们才能获得无限的生命和今后两世永恒的幸福。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1: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说:最好的境界就应该象水一样。水具有柔韧、谦卑、变化的秉性,不执着于一种存在形式,而是顺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形象和存在形式。水虽然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但是,它总是不改变自己回归大海的目标,坚持不断。水是柔弱的,但是,在柔弱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滴水穿石,可以排山倒海。大道就是这样,大道一方面处于无穷无尽的变化过程中,另一方面又永远保持自己,不会消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说水最接近大道。玄妙的大道人们不好掌握,但是水是我们每天都接触的东西,是有具体感觉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一方面,顺应时势的变化而变化,不执着于某一特定的存在形式和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在变化中又有所坚持,坚持自己的品格和人生目标,永远也不放弃。



上述道理与伊斯兰教的道理也是相通的。作为我们穆斯林来说,一方面要一切托靠真主,顺应真主的安排,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不要有任何怨恨和不快。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坚持力行善功不动摇。



水有三个优点:一,利于万物。二,不争。三,处众人之所恶。一切生命体都必须依赖水才能存在,才能生活。离开水,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这是水的可贵之处,但这个可贵之处并不是水的特点,一般事物都可能给其它事物带来好处。水的特点是有利于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利,不居功。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许多人都愿意做好事,但作完好事后希望能有所回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可贵的。但是,不如做好事而不求回报者可贵。众人所厌恶的无非是地位卑下,无利可图的境况,而水就是要向低处流动。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利益,而不和万物争利,处于众人厌恶的境况下。道也是这样,一切事物的产生、维持都离不开道,而道自身是隐蔽的。一切事物都在离开其最初状态,而道却总是要回归到最初状态。所以说水最接近道。修道之人应该象水一样,有利于人而不与人争利,安于众人厌恶的境况之下,就不会有人与他争了,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全。道的运动规律是正反的不断转化,低者可高,高者可低。



伊斯兰教也主张人应该多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好事。不求他人的回报,更不可沽名钓誉。但是,人的本性就是追名逐利的,让人抛名弃利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们穆斯林虽然无求于人,但我们有求于主,我们只求真主喜悦,只求真主恩赐。我们的一切利益都来自真主。



安身立命最好象大地一样宽厚,不要把自己局限于一隅。心胸最好象海洋一样博大,不要狭隘小气。与人交往以友爱为好,不可冷漠自私。说话以诚信为好,不可说慌。为政以因势利导为好,不可违背民心。干事以力所能及为好,不可勉强。行动以抓住恰当的时机为好,不可违时。因为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所以,没有忧愁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tuan)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说:本章老子给我们讲了一切都不可过分的道理。

       盈有满而溢出的意思,也就是过分的意思。揣是用手捏成团的意思,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有一个度,物极必反,如果坚持不断的做某件事以致于到了过分的程度,就会走向我们希望的反面,好事就会变成坏事,不如适可而止。东西如果聚集在一起,就会越聚越高,越高越尖,就有可能夭折或者坍塌,不能长期保持。

      一个人如果财富很多,金玉满堂,就会让各路人想法设法谋求得到,甚至可能招来强盗和盗贼,是守不住的。不但守不住财富,甚至不能保全家人和自己的生命。何况富贵而骄傲的人,他自己就会目中无人,飞扬跋扈,胡作非为,可能招致别人的嫉恨,给自己招来灾祸。富人不如及时将其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可以得到今后两世的幸福。伊斯兰教规定的天课制度,就是很好的制度,既让富人行善积德,又是对富人生命财产的保护,是对穷人的帮助。

     事情成功了,不居功自傲,主动退出权利中心,是符合天道的。天地生养了万物,使万物按照自己的本性生存和发展,自己却从来没有向万物索取什么,也没有强迫万物做什么。正因为如此,天地没有给万物增加丝毫负担,万物也都乐于接受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就是本来如此之道。

     在伊斯兰教看来,我们所干成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功劳,而是真主造化的结果。伊斯兰教讲要顺服真主,顺服真主者做任何事就不能戕害自己的性灵,也不能违扭真主创造的万物的本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是按照真主告诉我们的方法,因势利导,合理的利用一切事物为人类服务。

      中庸之道是古今中外圣贤的共同道路,是正路,而极端主义都是邪路。道家如此,儒家如此,至公至正至大的伊斯兰之道更是如此。伊斯兰教是中正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是中正的人群。一切极端过分的思想、学说、行为,等等,都是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无关的,即便他们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也罢!即便他们自称穆斯林也罢!熟读《古兰经》的人都知道,真主禁止一切过分的思想学说和行为,真主在《古兰经》中多处告戒我们,一切都不要过分,真主不喜欢过分的人。如“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的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古兰经》(7:3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11: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专”也可能是“抟”)。

      解说:这里拟着重从修养方面对本章进行一凡解读。

      本章老子论述了道家的修行过程,分为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爱国治民、天门开阖、明白四达等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营魄抱一,通俗一点说就是收心。“魄”就是我们的身体,是比较安定的。“营”是依附我们的身体而存在的玄妙的东西,如灵魂、精神、思想、元气,等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停运动变化的。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直接理解为思想。所谓“营魄抱一”就是要让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身体上,不要游离不定。
无论什么宗教,第一步都必须收心,儒释道如此,我们伊斯兰教也是如此,但收心的方法有所不同。道家用将意念集中于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来收心,如意守丹田。佛家用念佛、敲木鱼、数念珠等方法来收心。我们伊斯兰教主要用纪念真主的方法,礼拜的方法收心。

      第二阶段,专气致柔,通俗一点说就是练气。“专气”就是转气或者运气,道家有所谓“大周天”、“小周天”等气功方法,都是“专气”的方法。通过“专气”,使气能够充足、温顺、柔和、通畅,在人体经络之内自由流动,就象婴儿一样。

       气是充盈天地间的一种玄妙的东西,可以在不同物质之间穿越运行,不受有形的物质阻隔。它也是生命体的存在所必须的一种东西。我们不仅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等有形的物质维持生命,而且需要“气”这种玄妙无形的东西维持我们的生命。气有一个特点,它可以影响我们的意念,也可以受意念支配。当气没有调顺的时候,人的情感、意念等会受气的影响,不能自主。当气调顺之后,气可以受意念控制,随着意念而动,为人所用。好的意念可以支配气去干好事,坏的意念可以支配气去干坏事,所以,收心是基础,只有把自己的心意调理好,才能让好的意念支配、控制气。

      除道家之外,儒家与佛家都有气功。除了个别教派之外,伊斯兰教并没有明确提出要练气。只要我们严格按伊斯兰教的修行方法去做,心自然就收了,气也自然就练了,不必可以去练气。

       第三阶段,涤除玄览,通俗一点说就是明心。“玄览”就是心,“涤除玄览”就是排除心中的杂念,让心明亮。通过收心和练气阶段,使人的身心都很健康,乖戾之气不扰动心,私心杂念不鼓荡气,心平气和,然后心可以象明镜一样,没有丝毫瑕疵,可以照见一切事物。

       我们伊斯兰教也有明心的方法,诵念清真言就是在洗心。当念“万物非主”时,我们是在打扫我们的心灵;当念“惟有真主”时,我们是在让真理占据我们的心灵。
第四阶段,爱国治民。前面营魄抱一、专气致柔、涤除玄览三个阶段,是个人修养阶段,是独善其身的阶段,是完善小我的阶段。而“爱国治民”是要兼济天下的阶段,是将小我扩展为大我的阶段。道家和佛家的隐居修行之人,当修行到一定阶段,有了成就之后,必须回到社会中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以便公德圆满,而后成仙得道。

        “无为”就是顺乎自然,不要有私心杂念在里面。爱国治民,就要顺乎民意,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
我们伊斯兰教讲穆斯林要认主拜主,代治天下。但是,我们并没有将个人修行与代治天下分开。我们的念、礼、斋、课、朝等等,是个人功修,同时也是集体功修,是代治天下的措施。代治天下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从我做起,由己及人。有一官半职更好,没有一官半职照样可以代治天下,并不是必须有一官半职才可以代治天下。

        第五阶段,天门开阖。“天门”究竟是什么?注释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感觉器官,有的说是百会穴,有的说是鼻孔,有的说是玄牝之门,有的说是元神出入的地方。无论怎么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这是大家公认的。大宇宙与小宇宙必定有一个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就是“天门”。通过前面四个阶段的修行,小我成长为大我了,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的天门就打开了,小宇宙与大宇宙就合一了。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而天门是否打开是关键。“为雌”的意思就是要安静,不要人为的开闭天门,让天与人自然沟通。

      我们伊斯兰教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也没有明确指出什么天人沟通的方法。我们的着眼点在与造化天地万物的真主的沟通上,比其他一切宗教和学说的层次都高。我们要打开的不是什么“天门”,而是我们的“心门”。我们的心门为真主而打开。但是,我们的宗教活动非常重视时辰,例如,我们的礼拜、封斋、朝觐等都有严格的时辰要求。这些时辰要求上合天时,下符地理,与人自身无不相符,其中玄妙非人的聪明才智所能理解。我们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

       第六阶段,明白四达。当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的隔阂被彻底打开之后,便可以“明白四达”。一切有限的知识都是在有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物我区别后获得的,是戴着自我的有色眼镜获得的,是有立场有观点的,不但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反而会阻断天人沟通的渠道,所以,老子要大家“无知”。

       此处的“明白四达”尽管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有限的认识,但是,仍然是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没有达到对宇宙的主宰真主的认识,而知识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对真主的认识。对真主的认识不是人的聪明才智能够胜任的,惟有依赖真主自己将自己的情况启示给我们人类。无知无识,唯信真主。

       世间有两种学问,一种学问仅仅是纯粹的知识而已,另一种学问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体验。前者需要记忆和理解就可以掌握,后者需要亲身修行、体验才能真正明白。相比之下,前一种学问是虚学,后一种学问才是实学。现代人的学问一般是前一种,尽管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其中大多数学问都是前者。古人的学问一般是后一种,例如儒家、道家,一般宗教的学问都是后一种。要真正了解古人的学问,了解宗教,就必须有亲身体验,否则,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学习《古兰经》是这样,学习《道德经》也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