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楼主: 追随导师

[对话道教文明]  《道德经》解说 作者:天涯孤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4: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说:幅指车轮的幅条。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三十幅共一毂,意思是三十根幅条固定在车轮的毂上,可以制成车轮。有了车轮才能作成车。车是一个实物,但车厢必须是空的,整个车除有形的实体之外,还必定有无形的功能和作用,这样车才能有车的用途。埏是和在一切的意思,埴指制作陶器的土,埏埴就是和泥的意思。埏埴以为器,就是和泥制作成器皿。器皿是实物,但里面必须是空的,整个器皿除有形的实体之外,还必定有无形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当个器皿使用。户牖就是门窗,房屋是实物,但必须有门窗和内部空间,整个房屋除有形的实体之外,还必定有无形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成其为房屋,才能当房屋来用。

     本章的精华之句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处的“利”并不是利益的意思,而是设置引导的意思。如果我们简单的把“利”理解为好处,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有之以为利”,就是设置有形的事物来引导的意思。“天时、地利、人和”都是“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事物必定产生无形的禀赋、趋势和功能,“无之以为用”就是应用无形禀赋、趋势和功能的意思。要以有形事物作为工具和手段,实现无形的功用。一切有形事物莫不由无形的道而产生,并表现无形的大道。当有形事物产生之后,都必定有有形的体,有无形的禀赋、趋势和功用。得道之人顺应道的规律,制做或者利用有形事物,布局造势,可以使事物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禀赋、趋势或者功用,使事物按照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中国传统中最古老的智慧,在政治、军事、经济等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用好了具有鬼神莫测的奇妙功效。《孙子兵法》就是应用这种方法的典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本章结合第五章一起学习,可以理解的更透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就是利用有形的万物和百姓来实现无形的功用。

      这种方法在宗教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宗教活动场所的布置,宗教的礼仪规范,宗教的戒律等等,都是有形的事物。通过这些有形事物的设置,可以使信徒产生虔诚的宗教感情和坚定的信仰。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如此。佛教、道教,甚至基督教,都制作了许多雕塑、壁画来装饰寺庙、教堂。我们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我们没有那些雕塑、壁画,但是,伊斯兰教也有宗教用品来布置宗教场所,也有礼仪规范、宗教戒律。
 楼主| 发表于 2017-5-23 14: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说:“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目盲”并不仅仅指眼睛瞎了,也指因为看的颜色太杂而眼花缭乱。“五音”为宫、商、角、羽、徵,泛指各种声音。“耳聋”并不仅仅指耳朵听不见了,也指听的声音太杂而无法分辨声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泛指各种味道。爽是差失、违背的意思。“口爽”指因为吃的东西味道太杂太乱,使人的味觉失灵,无法分辨味道。畋猎指打猎,驰骋畋猎代指放荡形骸,游手好闲,妨是阻碍、伤害的意思,“行妨”就是因为行为过于放荡而失去了控制,对自己造成伤害。“为腹”,推而广之就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意思。“为目”,推而广之就是满足各种感官欲望的意思。纷繁的颜色可以让人眼花缭乱;庞杂的声音可以让人耳朵无法分辨真伪;吃过杂的东西可以让人味觉失灵,不能辨别味道;放荡形骸可以让人的行为失去控制而受到伤害。

       本章的核心在“为腹不为目”。眼、耳、口、身的欲望基本代表了人的所有欲望。欲望处于道的边界,道的末端。在第一章有“常有欲,以观其徼”之句。修道者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本不处其末。舍本逐末,修道者不为,所以,圣人主张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可以了,不主张人们过分追求满足感官欲望和各种奢侈享受。

       长期以来,欲望背着万恶之源的恶名,本人主张为欲望平反昭雪。欲望是人性的表现,是合理的,是好的。人们追求满足欲望的过程,同时是真主伟大造化的过程。欲望的合理满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显示真主的大能。欲望可以调节,不可以消灭。所谓调节,就是强者抑之,弱者扶之,无者启之。穆斯林不是禁欲主义这,而是主张调节欲望,使其在经典许可的范围之内。《古兰经》主张人们可以享受真主赐予人们的佳美食物,但不可过分,就是很好的例证。

       治病必须对症下药,老子的这付药适合于那些欲望过分强烈的个人,也适合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那些萎靡不振的个人,以及发展缓慢的社会,这付药就用错了。
发表于 2017-5-23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有精力了,需要好好研读道德经,有利于认主。
发表于 2017-5-23 19: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达的某些思想,和伊斯兰教相似,甚至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7-5-25 1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说:本章讲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处境、经历以及群体,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阐述了老子的人生态度。

“宠辱若惊”,说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处境。我们在社会中都处于一个相对的位置,我们的地位可能比一部分人高,但总有比另一部分人低的时候。当我们的地位低于别人的时候,就有受宠或者受辱的问题。“若惊”是小心谨慎的意思。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得宠还是受辱,都应该小心谨慎。为什么无论得宠还是受辱都应该小心谨慎呢?因为与宠爱者相比,被宠爱者总是地位卑贱的人,与侮辱者相比,受辱者总是处于相对弱势,在这一点上,宠与辱并没有本质区别。得宠与失宠都是由他人掌握的,是身不由己的,今日得宠,明日就可能失宠。所以,无论宠辱,都应该小心谨慎。

在穆斯林看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敬畏真主,尊敬和重视真主造化的人和物,始终谦虚谨慎,绝不可骄傲自大。

“贵大患若身”,说的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经历。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看作自己的组成部分,无论好坏,无论患难和幸福,都要珍惜。“贵”是珍惜的意思,珍惜自己遭到的大患应该象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珍惜自己遭到的大患应该象珍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有什么患难?我们的任何经历,无论是患难还是幸福,都是我们的身体衍生出来的,是我自己的一部分,是我自己存在方式。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没有这些人生的轨迹,我们也就没有存在过。有患难,至少说明我们还存在。我们要象珍惜我们的身体一样珍惜我们的所有经历,无论是患难还是幸福。

对于穆斯林来说,我们的任何经历,无论好歹,无论祸福,都来自真主的安排和布置,都是真主造化和养育我们的过程的一部分,都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真主对我们的恩赐,我们应该愉快的接受。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说的是如何对待人类社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人类社会实际上是放大的我们自己,因此,对所有人,都应该象对我们自己一样。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博大的胸怀,有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心态,将万事万物都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无论好坏都加以珍惜。这样的人,当然可以寄托天下。人们应该象珍惜自身一样珍惜天下,尽管没有将天下交付给他,也要象可以将天下交付给他一样。人们应该象爱自身一样爱天下,尽管没有将天下托付给他,也要象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一样。

《古兰经》告诉我们,全人类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是命运共同体,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和平相处、争相为善。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2: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说:本章进一步说明了道的一些特点。第一,道是看不见的,“视之不见名曰夷”,能看见的东西不是道。第二,道是听不见的,“听之不闻名曰希”,能听见的东西不是道。第三,道是摸不着的,“抟之不得名曰微”,能触摸的东西不是道。第四,道是无法思考的,“此三者不可致诘”,能分析思考的东西不是道。“不可致诘”就是不能提出疑问,连疑问都无法提出,何况进一步的思考呢。第五,道是不可区分的,“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能区分的东西不是道。第六,道一方面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无法描述,另一方面又不断回复到本来的“无”的状态。“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只往不返的东西不是道。第七,道是超越时空限制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受时空限制的东西不是道。

读了本章,道究竟是什么,我们仍然不明白,如果明白了,道就不是道了。因为第一章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但是,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非得弄明白不可。道好象种子一样。一切生命体都必定有种子。种子要生根发芽、抽干散枝、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果实与种子一样。种子的生长过程是由种子出发,经过一系列生长阶段又回复到种子的过程。种子中蕴涵事物的着全部信息,最初,种子中究竟蕴涵什么信息,是人们无法知道的,但是,随着种子生根发芽、抽干散枝、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过程,种子中的全部信息就表现出来了。种子中蕴涵的信息就是它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那根、牙、枝、叶和果,就是那形状、颜色、大小,等等。前面我们侧重用植物种子为例,其实动物也是如此,所有生命体都是如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大到宇宙,小到一个动物或者植物,都是生命体或者生命体的组成部分,是生命体就必定有其种子,宇宙的种子就是道。老子不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我们是无法了解道的信息,但是,道在自己的运行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信息都通过万事万物表现出来了。

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老子为什么要我们“虚极”、“观复”、“守静”,等等,就是要我们回复到种子状态。老子虽然没有说道仅仅是种子,但的确对种子状态比较偏重。这也许是老子有感于人们舍本逐末过于严重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的救弊之策。事实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存在形式,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功能和作用,种子如此,根、牙、枝、叶和果,莫不如此,不能互相替代。作为根、牙、枝、叶,就要作好根、牙、枝、叶,不能不作根、牙、枝、叶,而去做什么种子。必须与时俱进,处于生命的什么阶段,就要作好这个阶段,处于生命的什么形式,就要作好这种形式,这才是顺从大道。

与恍惚的道家的道相比,伊斯兰之道是清楚明白的。大道究竟如何,人的确是说不明白的,但是,真主是可以说明白的。伊斯兰之道是真主启示的大道,所以是清楚明白的。在《古兰经》中,真主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告诉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状,告诉我们前世、今世和后世,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所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符合大道。这些都是伊斯兰之道的节文,它们合起来构成伊斯兰之道的全貌。欲理解伊斯兰之道,就必须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古兰经》,切不可断章取义。那么,谁能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古兰经》呢?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12: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追随导师 于 2017-6-3 12:27 编辑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说:本章老子为我们描述了得道之士的一些特点,为修道之人如何处世提供了典范。

“古之善为士者”,有的版本作“古之善为道者”,这里采用“士”而不采用“道”。目的就是要看看道德经主张人们如何入世处世。

士,指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出来给公家办事的人,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我们可以理解为想建功立业的人,或者是想成就一凡事业的人。

古代善于成就一凡事业的人都精微深奥,变化无穷,通达无碍,深不可识。正因为其深不可识,所以老子勉强为我们描述了他们的九个特点,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九个层次,其中低级层次是高级层次的基础,没有低级层次的修养,就不可能达到高级层次。微妙,精微深奥的意思。玄通,是变化无穷,通达无碍的意思。
九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是:

第一个层次,豫兮若冬涉川。干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谋划,有充分准备。对于可以预见的各种风险,都要事前采取各种防范措施。这是对“士”的最基本的要求。就象冬天从冰面上过河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豫,凡事小心谨慎,事前预防各种风险的意思。冬天过河有危险,这是事先都知道的。对于事先知道的危险,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穆斯林非常重视办事之前的举意和谋划,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主”。

第二个层次,犹兮若畏四邻。办事不仅要对可预见的情况有所准备,而且对不可预料的情况也要有所防备。干任何事情,都存在许多未知的危险,因为是未知的,无法事先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只能提高警惕,小心谨慎,对任何人都有防备之心,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犹,犹豫不决的意思。若畏四邻,好象害怕四周都存在危险。

我们穆斯林在办事过程中也要做好防止各种不测事件的准备,但是,我们一切托靠真主,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第三个层次,俨兮其若容。这个层次要求“士”必须有敬业精神。“俨兮其若容”有的版本作“俨兮其若客”,这里采用“容”而不采用“客”。俨,恭敬、庄重的意思。“若容”,好象装着东西一样很沉重,是心中装着事的意思,也就是珍重、当心的意思。干任何事情,必须重视所干的事情,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要举轻若重。
我们穆斯林也提倡敬业精神。这一点上我们与道家是一样的。

第四个层次,涣兮若冰之将释。干任何事情,必须有坚实巩固的基础,必须有所坚持。在坚持之中,还必须有变化之机。否则,凝滞于一种状态,就会原地踏步,事情也难达成。冰将释之时虽然是冰,但已经有了变化之机,藏变化于不变之中。涣,流散、离散、消融的意思。释,融化的意思。

穆斯林也讲要成就事业必须坚忍,必须坚持,但是,在坚忍的同时,我们要敬畏真主,希望得到真主的佑助,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前面三个层次,重在坚持。第四个层次,虽然仍然以坚持为主,但是,已经开始有了变通之机。可见,第四层次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五个层次,敦兮其若朴。意思是为事业的成功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宽厚的对待具体办事的人,放手让他们去工作,不人为干涉他们,使事业自然成就。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办事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的最大特点就是敦厚,因其敦厚,所以可以厚德载物,任凭万事万物在其上自然生长变化,而成就万事万物。人只要效法地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成就许多事情。敦,笃厚、宽容、博大的意思。朴,自然而然、不人为干涉、不加修饰的意思。

第六个层次,旷兮其若谷。能够胸怀宽广、礼才下士,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投奔自己,让更多的物为我所用,从而成就一凡伟大的事业。旷则为深广的意思,谷是低洼之处。宽厚之后才能深广。宽厚且深广则可以容纳所有人和物。能容纳所有人和物则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古兰经》中,真主告戒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傲。骄傲是恶魔的秉性,会让人走向失败和毁灭。而谦虚可以使我们获得并接受帮助和引导,使我们走向成功。

前面六个层次,虽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仍然有我与他人,我与物的区别。可以使其他人和物为我所用,不能使其他人与我一心。能够成就有限的事业,不能成就无限的伟业。

第七个层次,混兮其若浊。到这个层次,已经没有人与我、物与我的区别,进入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到此境界,我的事业就是他人的事业,他人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还有不同心同德的吗?还有事业不成功的吗?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理大概如此吧!当具备敦、旷之德之后,进一步提升,就达到了“一”德。
穆斯林也讲一个集体、一个民族,应该同心同德,团结互助,这样才能共同完成各种事业。

第八个层次,澹兮其若海。到了这个层次,因为其事业是无限的事业,某件事的成败已经不能影响“士”的心情了。“澹兮其若海”意思是心情平静的象大海一样。大海因为其博大、深广、无限,其中的任何风浪、任何变化都是微不足道的,都被消弭于无形,都不能影响大海的平静。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第九个层次,飉兮若无止。因为其无限博大、深广,也因为其平静,所以蕴涵了无穷的能量,可以产生无穷的变化,成就无穷的功业。“飉兮若无止”意思是变化无穷,就象风一样。飉,疾风声。

上述九个层次,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犹如太极拳的若干动作构成一个完整的套路,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连贯的。一套拳打起来,连绵不断、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如同行云流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句话把上面九个层次穿起来了。浑浊的水只有让它逐渐静下来,它才能漫漫变清。安静的东西只有让它逐渐动起来,它才能漫漫产生新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是一个过程,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都必须留有余地。只有不过分、留余地,才能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成就新事业。

《古兰经》也要求我们办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可过分。有关章节前面我们已经引用过了。

道家的最终目的不是办成什么具体的事业,而是得道,与大道同一。我们穆斯林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办成什么今世的辉煌事业,而是归顺真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2: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说:本章论述了《道德经》的认识方法。

“致虚极”是明心的功夫,也就是前面说的“涤除玄览”。虚并不是什么想法都没有,人如果没有任何想法了,岂不是成死人了吗?而是没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的见解。“致虚极”就是将心中的任何主观的见解都排除干净。

当“致虚极”之后,一切虚妄的东西就会从心中消失,心的本来面目就完全显现出来了。心就象镜子一样,镜子的灰尘擦干净之后,镜子就显示出它本来的光亮。心的本来面目就是所谓“静笃”,静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意思,而是不主观臆断任何事物,不人为干预事物的运作过程。“笃”就是真诚自然的意思。“守静笃”就是守着心安静、真诚、自然的本来面目,不让心受到一丝一毫主观见解的打扰。

穆斯林诵念“清真言”,其实也是在“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之后,就可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了。此处的“观”并不是观察的意思,而是纯粹的直观,是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的直观事物,直观自己的内心。这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去除了自我意识对认识事物的影响,去除了自我意识这个有色眼睛,可以真实的认识事物。物是无穷无尽的,它们同时都在运动变化,我们想都观到是观不过来的。但是,万物从何而来,又必归何而去。我们只需要观万物的回复就可以了。万物由道而生,又回归于道,我们只需要观道,就等于观了万物。这是最省劲的认识方法,可以避免庄子所说的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危险状况。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每一个物有每一个物的根,而万物的总根就是道。事物的变化方式是一方面离开其根本不断向外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向内、向根本回复,在向外发展的同时向内、向根本回复。如同圆周运动,离开出发点的同时就是在回归出发点。大道之行,瞻前顾后。一方面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向后回复,在发展的同时回复。芸芸是众多、茂盛的意思。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并非静止的意思,而是安定的意思。万物在发展变化,但它永远将自己与其根本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不忘回归根本,这使它不变的地方,是它安定之处。而在其根本中,包含了其存在的全部信息,全部秘密。这信息,这秘密,不是别的,就是它存在之命,是让它存在、发展、直至消亡的全部命令。所以说,归根就是复命。至于老子所说的命的发出者是谁,这里没有告诉我们。儒家说是天,我们穆斯林说是真主。

穆斯林也要归根复命,但是,我们并不归向老子所说的那个根,那个根其实就是我们的先贤所说的“数一”而已。我们要归回到真主那里,要向真主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是长久保持不变的意思,也是平常的意思。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归根复命这一点永远不变,是长久的,平常的。“明”就是明白四达的意思,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能够直观根本,能够知常,就能明白一切。不知道万物的根本,不知道万物的变化规律,妄自行动,就会逐渐离开自己的根本,逐渐丧失自己,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前面论述了道家的认识过程,其最后结果是“知常”。

那么,“知常”有什么用呢?“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句话讲了道家认识论所能达到的功效。知常者,必定知道万物同根,万物一体的道理,可以自觉涵养包容一切的胸怀;有了包容一切的胸怀,就可以公道;能公道,就可以全面;能全面,就可以高明如天;能高明如天,就可以得道;得道了就与道同一,就可以永远存在,即便身体没有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道是超越时空,超越一切具体的存在形式的。总之,“知常”可以使人长生。老子所讲的长生是与道合一的意思,并不拘泥于任何存在形式,存在形式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任何其它东西,而其根本始终是道。后世道家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只不过是梦幻而已。任何生命体都必须品尝死亡的滋味,怎么可能肉体的长生不老呢?

认识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外求法,这种方法通过研究和探询天地万物,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知识,另一种是内求法,是通过明心见性的方法直观本源。老子《道德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后一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应该配合应用,互相印证,不能偏废。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说:本章讲了治理天下的四个档次。天下治理的好不好,通过百姓对统治者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档次,“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治理,是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百姓为什么不知道有统治者呢?水之性自上而流下,治水者只需要利用水的这个特性,修好水渠和堤坝,就可以或疏或堵,将水治理。治水应该以疏为主,以堵为辅。大禹治水,以疏为主,水患得到治理。而其父治水,以堵为主,水患肆虐。治人如治水。人之性趋利避害,所以,治理天下者尊重人的这个特性,不直接干预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而是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布局造势,搭建平台,因势利导,提供公共服务,使百姓安居乐业。因为统治者并没有直接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所以,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

有什么样的统治者,就有什么样的统治。这第一档次的统治是得道、大公无私的圣王的统治。

第二档次,“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级的治理,是百姓亲近统治者,赞美统治者。百姓为什么要亲近、赞美统治者呢?那是因为统治者直接接触百姓,嘘寒问暖,给予百姓以关怀和照顾的缘故。在外面辛苦打工,甚至甘冒生命风险赚钱养家的父母,不如直接照顾子女生活起居的父母和子女亲近,和子女有感情,道理大概也如此吧!

统治者之所以采取这种治理方式,而不采用前一种更好的统治方式,是因为统治者已经有私心了。“大道废,有仁义”,就是这个道理。此种方式,已经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档次的统治是仁义的统治者的统治。

第三档次,“其次,畏之”。再次一级的治理,是百姓害怕统治者。当统治者有了自己的私利的时候,不管他们是以仁义的方式,还是以威权的方式实施统治,都会造成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威权的统治方式就会使百姓害怕统治者。统治者要让百姓害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之一:第一,统治者仍然具有正义性,仍然可以为百姓着想,百姓对统治者没有绝望。第二,统治者的力量仍然超过被统治者的力量,足以维持统治。

第三档次的统治是一般统治者的统治。

第四档次,“其次,侮之”。最差的治理,是百姓侮慢统治者。侮是轻慢,不敬重的意思。当统治者没有正义性,不为百姓着想,让百姓完全绝望的时候,或者,当统治者的力量非常脆弱,不足以维持其统治的时候,老百姓就会不尊重、侮慢统治者,甚至造反。

第四档次的统治是腐败、残暴、无能的统治者的统治。

统治之所以一个档次不如一个档次,是因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前一个“信”是信誉、威信的意思,后一个“信”是相信、信任的意思。由于统治者的信誉、威信不够,使得百姓不信任统治者。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悠是闲适,闲散,从容不迫的意思。贵言是说话慎重,少说话的意思,也就是慎重的,尽量少的采用治理办法的意思。最高级的统治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这种治理是顺乎民心的,所以,只需要很少的治理措施来引导百姓就行了,不需要采用太多的治理办法。由于其治理措施与百姓自己的想法一致,百姓分不清统治者的治理措施与自己的所做所为,以至于功成事毕了,百姓还不知道统治者有什么治理功绩,都说是他们自己的功劳,是他们自己办成事的。例如,和平是靠强大的军队维持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稳固的国防,和平是不可能维持的。但是,当天下太平时,反而显不出军队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并不知道军队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每一个穆斯林都有治理天下的责任。伊斯兰教是最符合人性的宗教,《古兰经》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典。穆斯林在努力完成念、礼、斋、课、朝等宗教功修的过程中,就同时完成了自己治理天下的责任。不需要一官半职,更不需要强迫别人信仰伊斯兰教和遵守《古兰经》。这也是无为之治,是最高级的治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6-3 12: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说:本章与第十七章的意思是连贯的,进一步阐述老子治理天下的思想。

最高级的统治是顺乎大道的统治,是“太上不知有之”的统治。道法自然,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所谓自然,其实就是百姓的天然本性。大道与百姓的天然本性是完全一致的,合乎大道之治必定合乎百姓的天然本性,必顺乎民心。由于这种统治与百姓的本性高度契合,与民心高度一致,所以,百姓都说:“我自然”。

天然人性是复杂的,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是千差万别的,是有层次的。统治者要做的工作是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打击戕害人性的行为,让人性得到均衡、充分显现。不可采取过多的治理办法,满足一部分人性的需要,压制另一部分人性的需要,干预人的自由发展。

“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当顺乎大道的统治被破坏之后,次一级的统治就是实行仁政。大多数统治者总是有自己的主张,总是要提倡一些东西,禁止一些东西。但是,统治者提倡的东西未必都符合天然人性,即便表面上看起来是符合百姓利益的。反之也一样,统治者禁止的东西未必不符合天然人性,即便表面上看来是不符合百姓利益的。例如,仁义道德是善的,是好的,但是,如果统治者过分提倡,百姓纷纷效法,就会有许多虚伪的东西出现,也会有许多违背人性的事出现,以至于鲁迅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吃人”两个字来。

凡是乖戾天然人性的统治措施都必然导致人性的扭曲。整个社会人性普遍扭曲了,大道也就废了。大道废了之后,比合乎大道之治差一级的统治就是实行仁政,用仁义来统治。由于实施仁政,让百姓直接感受到了统治者的好处,所以百姓“亲而誉之”。

大多数人是拥护仁政的,以为仁政是符合大道的,是符合人性的。但是,由于仁政大力提倡仁义道德,必然使百姓一窝蜂的讲仁义道德而偏废了人性的其它需要,造成人性的扭曲,最终破坏社会稳定。

仁政虽然不如大道之治,但是,比起后面的统治办法,仁政还是比较好的。

当“仁义”的统治被破坏之后,再次一级的统治就是“智慧”的统治,也就是利用谋略、技巧进行的统治,用各种繁杂的法律制度进行统治,用刑罚进行统治。由于大道废了,人性扭曲了,人心不顺了,即便实施仁政,也不能维持有效的治理,统治者不得不与百姓玩心眼,实行所谓智慧的统治。但是,统治者必定是少数,被统治者必定是多数,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扭转,被统治者的力量超越统治者的力量的时候,统治者的统治也就到头了。这一级别的统治也就是让百姓“畏之”的统治。

最差的统治就是残害百姓天然本性的统治。这种统治必然造成“六亲不和”、“国家混乱”的局面,是百姓“侮之”的统治。面临这种危局,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提倡“孝慈”,不得不奖励“忠臣”。可能有少部分人会响应统治者的号召去孝慈,去作忠臣,但是,大势已去,为时已晚!多数人已经不服从统治了,甚至要推翻统治了,革命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古兰经》说:凡是保护自己的性灵者必定成功,凡是戕害自己性灵者必定失败。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统治者欲治理天下,必须保护百姓的性灵,不可戕害百姓的性灵。否则,必然招致天下大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4: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