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2407|回复: 1

回民先辈的智慧(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2 05: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侯赛因 转自:芝兰雅舍

(三)

     时至今日,先辈们留下的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然在各清真寺中被广泛使用,与穆斯林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维系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与信仰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逐渐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支撑点。
     人生两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每当隆重举办婚礼时,都要大摆宴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庆贺,在各个民族中,举办婚礼的形式可能都大同小异。而在穆斯林的婚礼中,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的是在婚礼开始之前,不管这家人平时有没有人进清真寺,都必须聘请阿訇到场,同着双方长辈念证婚词,这是先辈们留下的一条规定。有的人可能平时不愿去清真寺,或不太愿意与阿訇接触,但自己家里遇事了,就必须去请阿訇到家里来,这就把平时有些似连非连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阿訇在念证婚词之前,要当众讲解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新的家庭建立之后要具有伊斯兰教的美德、夫妻双方要互敬互爱、孝敬老人、教育好子女等伊斯兰教关于婚姻方面的规定,从而使伊斯兰教的基本礼仪深入到穆斯林的家庭。阿訇到每个家庭讲的可能都是大同小异,自己或许早已感到枯燥乏味。而对新婚的青年男女来说,却感到无比的新鲜,听得津津有味。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中,穆斯林青年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有了了解,使伊斯兰教的美德在喜庆的气氛中得到了宣传。

     新婚之后,喜事就会再次降临,喜得贵子,家族里又添新丁,少不了又是大摆筵席,隆重庆贺。在庆贺仪式之前,伊斯兰教也有一项规定,家长要聘请阿訇到家里来,同着家长和孩子的面,要给婴儿起经名。在起经名之前,阿訇就像教育家,对在场的人讲身为人父人母应尽的责任,讲伊斯兰教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理念,讲“学习从摇篮到坟墓”的道理,讲品德重于行为的重要,要求家长尽心尽责教育好子女。教育孩子从幼儿抓起,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是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现在的环境中,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亲母亲等数个家长共同培育一个少儿,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指导下,一个个栋梁之才从家庭走向社会,报答社会,感恩社会,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人到中年,各方面机能都在衰退,生病就在预料之中。每当有坊上人住院治疗,阿訇都要带领乡老们到医院瞧看病人,对病人表示关爱,充分体现阿訇与穆斯林群众之间的友爱之情。此时,阿訇就像心理学家,要对病人进行安慰,进行心理疏导,使病人能够放下包袱,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此时,阿訇还要奉劝其家属,要谨遵真主的教诲,“敬畏真主,孝敬父母”,把钱用在刀刃上,想方设法救治病人,把孝行在老人最需要之时,而绝不要把钱花在像大操大办丧事等这些让活人看着气派、而对亡人没有益处的事情上。特别是当遇到那些身患重病且家庭困难的病人时,阿訇就像慈善家,亲自出马,带着乡老走街串巷,号召坊上人要具有敬主爱人的美德,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组织坊上人捐款捐物,帮助病人筹措资金,积极治疗,度过难关。

     当年老体衰、临近归真之时,家属还要聘请阿訇到家里来,为即将归真之人念讨白,提醒他坚信独一的真主,虔诚地向真主悔过自新,在归真时能够归在伊玛尼上,并祈祷真主赐予他平安,拿去他的病痛,恕饶他的罪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心更善。此时此刻,不管他生前是行善还是作恶,是坚守五功还是五毒俱全,阿訇最后的规劝和每一句忠言,都会在病人心中留下刀刻似的痕迹,并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伴随着他直到吐出最后一口气。在病重期间,阿訇还要嘱咐其家属要尽善尽孝,要求其家属更要关爱老人,用善心、诚心和爱心来陪伴老人度过生命最后的一分一秒。

     在老人归真之后,其家属要把亡人抬到清真寺里,请阿訇清洗埋体,穿上开凡(包裹埋体的白布),然后带领众乡老站者那则(举行殡礼)。在众乡老和其亲朋好友洗完小净之后、举行殡礼之前,阿訇还要当众演讲,向大家简单介绍礼殡礼拜的举意、方法,讲解凡有生命者都要归向真主、赤身来、赤身去、亡人所带走的只有他的善功等道理,奉劝活着的人要通过对亡者的归真进行参悟,力戒恶行,力行善功,为自己归向真主的那一天的到来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殡礼之时,阿訇要带领大家向真主祈祷,祈求真主回赐他的善功,恕饶他的罪过,升高他的品级。殡礼之后,阿訇要亲自带领众穆斯林将埋体送往墓地进行安葬。亡人入土为安,在整个葬礼的过程中,阿訇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处理亡人的后事,更要用亲人过世的真实案例,对活着的人进行入情、入理、入心的教育。

     有的清真寺,阿訇在安葬亡人当天的宵礼时,带领众乡老加礼两拜替亡人求恕饶的副功拜,并要求孝子们共同参加。之后,亡人家属一般都要邀请阿訇带领孝子们到墓地连走7天的坟,阿訇也会要求孝子们在这7天当中要来清真寺做礼拜,阿訇开经,带领孝子们共同向真主祈祷。
     当第7天、周年时,亡人家属一般都要摆上宴席,邀请宾客参加,由阿訇带领到墓地为亡人开经走坟,回家后阿訇同样要当众演讲,宣传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

     还有节日的加拜、过圣纪、交白拉提和斋月穆斯林群众请阿訇到家里开经等这些具体的事务,阿訇都要事必躬亲,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逢请必到,既是宗教家,又是演讲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和心理疏导家,阿訇在这些具体事务的处理中,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在自己的付出中,逐渐赢得了穆斯林大众的尊敬和爱戴,成为了穆斯林大众行为的典范和道德的楷模。

     在这些看似繁琐的过程,却始终保持了阿訇与穆斯林群众的紧密联系,在具体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巧妙地对穆斯林群众在伊斯兰教的常识和信仰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这些简单明了仪式,潜藏着一条无形的纽带,始终维系着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心系教门,力行善功,成为传承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这是先辈们千余年来根据我国穆斯林的实际情况、用心血总结出来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先辈们大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四)

     先辈们所开创的这些传统的方法,千百年来,在我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各种文化的激烈碰撞,在伊斯兰教内部,一些思想活跃的人对先辈们的这种传统做法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比如在丧葬问题上,有人就提出做7天和周年没有经典依据,这是模仿汉俗,是汉族的习惯对穆斯林的渗入,阿訇用中国人听不懂的语言开经是放弃对活人的教育而拿经典去拯救死人等等,这些话语一出,立即在穆斯林群众中引起了波动,在有些地方还引发了矛盾。这种行为,显然带有一些片面性,是在对其实质缺乏认识的基础上、对先辈的遗产进行全盘否定。

     诚然,的确有一些阿訇被请到家里开经、吃席后走人,放弃了利用这种场合对在场人员进行教育的机会,但这只是个别人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说根本就不具备当众对穆斯林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能力,他们只继承了先辈们留下的具体形式,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偷工减料,省去了通过形式而追求的最为核心的结果。但这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伊斯兰教界的整体,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否定先辈们留下来的智慧。

     不破不立,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在“破”之前,要“立”什么一定要胸有成竹。先辈们所“立”起来的这些措施,能够传承数百年并延续至今,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而在现代的几十年里,对“立”什么,大多仅是停留在争论的层面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措施面世。在“立”什么还没有定论的情况下,最好先不要“破”,过早的“破”只会带来新一轮的动荡。

     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先辈们留下的这些传统方法,即使在现阶段、在穆斯林群众的实际生活中仍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阿訇们尽职尽责,穆斯林群众积极协助阿訇做好工作,其实际效果仍然是非常好的。
     有一位中年阿訇,他坚持使用先辈们留下的传统方法,利用最常见的丧葬的机会,下功夫做好“7天”的文章,使清真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阿訇于5年前来到该坊上任时,这个位于城市中有2万多口回民的清真寺,平时却冷冷清清。然而,每当遇到埋体时,头戴白帽等待送殡的人员站在清真寺门前,显得热闹非凡,但站者那则和参加晌礼、主麻的人员却寥寥无几。这种巨大的反差引起了阿訇的焦虑与不安,阿訇多次与寺管会成员和乡老们商量对策。

     慢慢地,阿訇逐渐看出了门道,阿訇发现平时不进清真寺的人,由于不懂穆斯林丧葬事务的规矩,一般都要请一位经常在寺礼拜的乡老前去帮助虑事,这是与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最好机会。城市里大多居住高楼,即使阿訇平时去到他们家里,他们有的想见,有的还不想见。而遇到白事,他们急需阿訇和乡老们的帮助,阿訇就占了主动地位,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更便于与他们进行交流。

     阿訇就与乡老们商量,不管主家请哪个乡老去虑事,都必须给主家说清楚,送殡的人都要洗个小净,与乡老们一起共同站者那则,这是伊斯兰教葬礼的重要礼节,如果送殡的人不参加者那则,等于是放弃了宗教的善功,看着人多怪热闹,但仅仅是讲排场、给活人看,亡人却得不到丝毫的益济。孝子们如果真的想行孝,最好的做法就是与乡老们一起参加者那则。

     阿訇又根据每个乡老的特点进行了分组,每当埋体抬进寺里时,有的乡老负责接待,给送殡的人一人发一条毛巾,指给他们水房的位置;有人专门在水房里负责教给那些不会洗小净的人如何洗;有人站在大殿门前迎接洗过的人进入大殿排班;有人则负责教给他们如何做礼拜。众乡老的热心帮助,使送殡的人就如同到家一样,倍感亲切,有的人就产生了一种相来恨晚的感觉。

     这个清真寺习惯上是晌礼下来后站者那则,一段时间后,每逢遇有埋体,晌礼和者那则的人员增加了几十人,遇大户人家时则增加上百人。站者那则前,阿訇讲完伊斯兰的礼仪和者那则拜的礼法之后,阿訇总是要强调一点:在亡人入土的第一天晚上,要增加两拜为亡人求恕饶的副功拜,祈求真主恕饶亡人生前的一切罪过,这是孝子们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孝子们不参加、让乡老们来替你们行孝。

     在送殡的路上,阿訇还要再给帮助主家虑事的乡老交待,由他负责晚上把孝子们领来清真寺礼求恕饶拜。晚上礼拜之前,阿訇讲完礼恕饶拜的举意、礼法之后,阿訇重点强调礼拜停跪时念词的意义,其中就有替老人向真主求恕饶的,并且在拜后的杜阿(祈祷)中,你想要什么就捧起双手向真主祈祷,祈求真主恕饶老人的罪过,升高老人在天堂中的品级。如果孝子们是真正地对老人孝顺的话,在守孝这7天里,就坚持来清真寺做礼拜,同乡老们一起接杜阿。7天时间很短,很快就会过去,但头个7天对老人是极为重要的,相信孝子们都能坚持下来。

     按照当地的规矩,孝子们要请阿訇连续给亡人走7天的坟。每天晨礼下来,孝子们陪着阿訇去坟地,一路上阿訇与孝子们聊天,问他们的工作,问他们的生活,也向他们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礼仪。经过几天的接触,孝子们感到阿訇并不是他们以前所想象的老古板、高不可攀,而是非常的慈祥、健谈、和蔼可亲。
     每天晡礼下来之后,是阿訇辅导孝子们学习的时间。阿訇重点讲伊斯兰的信仰与美德,让孝子们明白,作为一个穆斯林,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禁止做的,以此要求他们要以自己的优秀行为,体现穆斯林的良好形象。

     第7天时,主家要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到坟地给老人走坟,由于参加人员众多,阿訇开经时,大多数的人根本听不到阿訇念的是什么而在下边说话。阿訇就建议寺管会买了两个音箱带到坟地,开经之前阿訇讲伊斯兰的基本礼仪已经成为习惯。走坟结束后,大家都会来到清真寺里准备坐席。在这种场合,阿訇的当众演讲成为一大亮点,有许多不是主家邀请的客人也专门赶来欣赏阿訇的演讲,当阿訇演讲、开经结束客人准备入席时而离开的人,都是专程过来听讲的人员。

     到此,阿訇的“7天活动”告一段落,但其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在孝子们中,大多数人都会在主麻时来清真寺里看望阿訇,还有的人则长期留了下来,成为了守时乡老。
     有一位姓程的中年男子,1.9米的大个子,特爱篮球,学生时代就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经常参加各级举办的篮球比赛。当他中学毕业时就被一家市直单位看中,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从小离家的他对教门没有一点的了解,当他的父亲每天去清真寺做礼拜时,他还劝他的父亲应该去锻炼身体、打牌下棋、寻找开心,而不该去清真寺那个惹是生非的地方。父亲说服不了儿子,儿子更说服不了父亲,因为此事父子俩没少生气。
     突然有一天,已过7旬的父亲感觉不适,经检查患了癌症,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疼痛在一天天加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仍然坚持每天来清真寺做礼拜。孝顺的儿子则开车将父亲送到清真寺后离开,等父亲礼完拜之后再接父亲回去。没有多长时间,父亲卧床不久便归真了。

     安葬了父亲的当天晚上,每年只礼尔德的儿子听了阿訇的讲解,跟着虑事的乡老来到了清真寺礼求恕饶拜。也就是在那天晚上,他听了阿訇的“要真正行孝的话,就来做礼拜,然后同着众乡老一起祈求真主恕饶老人的罪过、升高老人在天堂中的品级”的演讲之后,他坚持礼了7天的拜。在与阿訇7天的接触中,他了解了阿訇,也通过阿訇的为人进一步了解了伊斯兰,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坚守五时的乡老,并且,每逢星期天的上午,他都会带着儿子来清真寺做一些杂务,力所能及地为乡老们提供服务。

     阿訇的“7天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备受乡老们的支持,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细,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阿訇所进行的这种活动,正是先辈们留下的“做7天”的真正含义的再现。这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丢掉了,或者说,只走了形式而省略含义,真的非常可惜。
     在清真寺里,阿訇是教长;在穆斯林群众的心目中,阿訇还真的就是“官”。但这种官,不是高高在上、不进民宅,而是通过在料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与穆斯林群众打成一片,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解释经典的基本含义,确立美德的价值标准,提高穆斯林的整体素质,树立穆斯林的良好形象。
发表于 2018-5-22 1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就是在人道之中行了天道,并将教门与周围民族和睦相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