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4981|回复: 4

中国回教概观(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9 1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回教概观( 一)
马 坚 著,马保全 译
转自:《回族研究》2018年2期
译者简介: 马保全( 1988— ) ,男( 回族) ,河北威县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助教,主要从事阿拉伯语教 学、中国与阿拉伯关系史、伊斯兰文化史及回族研究。


译者的话:《中国回教概观》系 1934 年 8 月马坚先生于埃及先贤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文著作。该书出版后,惜无 中文全译本问世。译者辗转获得该书复印版本并全部译出。今年适值马坚先生归真 40 周年,谨以此纪念马坚先生。 马坚先生该著作意义很大,其价值体现为但不局限于以下几点: 其一,该书是民国时期研究中国伊斯兰教( 时称 “回教”) 的重要著作。当代研究离不开对前贤研究的学习,通读先生是著,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对于中国伊斯兰教 及相关问题研究的论述条理清晰、论据得当,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相当参考价值; 其二,书中涉及了大量民国 回族史料,从见证者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民国回族发展、变迁、交往的很多情况,现如今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 其三,就 作者而言,先生是杰出的回族学者、教授、翻译家、中国高校阿拉伯语教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该书是先生青年时代 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阅读该书内容,这对于了解先生的学术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该书也是丝绸之路 上中国与阿拉伯地区友好交往的典范,客观上增进了中阿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当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本着尊重历史与文献学的原则,该书原题目、书中涉及的当时社团组织、报刊名称等,均使用的是“回教”,仍照其 旧。其他地方,则使用通行的“伊斯兰教”一词。刊文略去书前原有著名学者穆罕本丁·海推布的序。特此说明。


前 言
尊敬的先生们! 伊斯兰联络会请我站在大家面前,进行有关于遥远国度伊斯兰教的演讲,实乃我之荣幸! 先知曾这样比喻中国之远: “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应求之! ”
若对今天我们所谈话题的各方面详加考释,则几巨册书也不足以容纳,所以我们不得不将讲座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一、伊斯兰教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中国?
二、伊斯兰教与中国其他宗教的比较
三、中国名人对伊斯兰教优点的赞颂
四、伊斯兰教为何能在中国传播? 从何时传播?
五、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状况
六、中国穆斯林的学术情况
七、中国穆斯林的政治状况
八、中国穆斯林的经济状况
九、中国穆斯林的社会状况
十、中国穆斯林落后之原因与改良措施
十一、爱资哈尔大学中国留学学生团
十二、结语


一、伊斯兰教何时以何种方式传入中国?

历史学家陈垣指出,唐永徽二年( 1651 年) 大食始遣使来朝贡,“正回教第三代哈里发( 教主) 奥自蛮在位 之时”。陈先生还说: “欲知回回教进中国的源流,应先知中回历法之不同。”①
中国农历的一年,与公历一年接近,每年有 354 天,也与阿拉伯历一年相同。然而,中国农历的闰年,却 比一般年份多一个月( 即一年 13 个月———译者注) ,3 年一闰,5 年二闰,19 年七闰,农历基本上 19 年为一周 期对应于公历的同一时间。
对应于公历的同一时间。陈垣指出: 明以来,皆谓始于隋开皇十九年己未( 599 年) 其误,洪武十年年甲子( 1384 年) 采用回历时②,为回历 786 年。由此按中历上推 786 年,故有此说。这一解释应当是正确的。
当时穆斯林使节和商人竞相来到中国。根据陈垣的统计,《通鉴》言: “天宝以来,胡客留长安者四千人, 恐今日东交民巷外侨未有此众。”③当自 651 年到 1207 年,唐代与元代,阿拉伯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 76 次④, “( 唐代) 肃宗时曾借大食兵以平安史之乱”⑤。
我们从中国东方历史学家傅彦长先生的著作中了解到: “西元八世纪初叶到十五世纪末叶,欧洲人到东 洋贸易的航路还没有开辟。这八百年之间,大食人在世界上通商贸易的舞台,差不多是唯一的主人。他们常 常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马来半岛,一直到广州、扬州、泉州几个贸易港,来经营商业。其中自然以广州 的营业为顶繁昌。不过大食人在中国通商,也有一盛一衰的情形。民国前一千一百四十三年( 769) ,到广州 去赴任的岭南节度使李勉是一位清官,对于航海来的外国商人,并不暴征,因此第二年所到的船,居然有四千 多只。后来继任的岭南节度使,大约是一个贪官吧,于是海舶都到安南去贸易了。唐末黄巢造反之后,中国 一时秩序大坏,官宪的苛敛诛求更加利害,广州所居留的外国人不免大受影响,于是贸易也大为衰败。到了 宋朝,大食人到东洋来的贸易,又繁盛了起来,而且比以前更加进步。中国方面关于这种贸易的记录材料,也 有许多传了下来。广州的市舶司于民国前九百四十一年( 971) 开设,到民国前九百十三年( 999) ,连杭州同 明州两个市舶司也开设了。民国前八百三十五年( 1077) 三州市舶司的贸易统计,单是乳香,就有三十五万四 千四百四十九斤。”⑥
尊敬的先生们,你们已经知道了,商业,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在广州、泉州、杭州的伊斯兰 教遗迹则证明了伊斯兰教是通过印度洋的海路传到中国。而中国西北地区大量的穆斯林则同时证明伊斯兰 教通过河中地区⑦ 通过陆路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在其早期就传入了中国,来华的第一人为萨阿德·本·艾 比·宛葛素,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是广州怀圣寺。

二.伊斯兰教与中国其他宗教的比较
只有我们研究中国的三大宗教之后,才能知道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位。这三大宗教为: 儒教、道教、佛教。我们逐一介绍这三大宗教的基本情况,然后与伊斯兰教进行比较。
1. 儒教
儒教要追溯到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然而孔子并不是该教的发明者———下文我们会介绍此教的创制过程。儒家是一些传统、自父辈、祖先在文献中书面记载并流传的文明、历史的民族仪式。儒教崇拜三者:天、神、祖先灵魂。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天”这个词,是对环绕中国的蓝色苍穹和神明的同一个称谓。因而在中文古书 中,中国人将天称为“帝”或“上天”,他们认为“上天”是长生、彻知一切的,能使得天地和天地间万物得以运 转。天通过人的精神和万物实现其意愿。如果皇帝侵犯了百姓、限制了百姓的权利,那么风暴、骤雨、洪水、 地震、干旱、日食、饥馑,所有这些都是上帝来警告人世间皇帝的标志。同样,儒家人士也相信命与运。古代, 向上天献祭仅由皇帝去做,其他人并不参与,因为皇帝在上天的意愿之下,是国家的君王。因此,称皇帝为 “天子”。所以,祭天就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皇帝损害民族利益、违抗天意,臣民就会废除皇帝,或者将 其杀死,臣民将会效忠于上天许可的人,让其御极。
中国各宗教的本源中,就有多种神灵崇拜。太阳、月亮、星辰、云彩、雨、山川、河流,以及各种形式的存 在,都有一个主宰,人们就会崇拜之,并向其求助。然而对于大地、山峦、河流的崇拜,正如祭天仅由皇帝去做 一般,这一祭祀仅由诸侯们去做。
中华民族都有对祖先亡灵崇拜的信仰,中国人认为灵魂会在人死后仍然存在,他们热切盼望他们祖先的 灵魂回到他们的家庭之中。然而中国人并不相信天堂和火狱,他们相信凡尘中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他们不去考虑灵魂在离开躯体之后去了哪里,而是认为亡灵会长存于凡尘中,悄然与其家庭成员一起生 活。中国人宣称祭祀品是活人与去世的人共同享用的,亡灵会因各种音乐而高兴。中国人为此花费很大,皇 帝每个季度向父辈、祖先献祭一次,每一个崇奉儒教的家庭都有亡灵的祭祀场所。
中华民族都有对祖先亡灵崇拜的信仰,中国人认为灵魂会在人死后仍然存在,他们热切盼望他们祖先的 灵魂回到他们的家庭之中。然而中国人并不相信天堂和火狱,他们相信凡尘中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他们不去考虑灵魂在离开躯体之后去了哪里,而是认为亡灵会长存于凡尘中,悄然与其家庭成员一起生 活。中国人宣称祭祀品是活人与去世的人共同享用的,亡灵会因各种音乐而高兴。中国人为此花费很大,皇 帝每个季度向父辈、祖先献祭一次,每一个崇奉儒教的家庭都有亡灵的祭祀场所。
这是儒教崇拜的基本情况。哲学家孔子,于公元前 551 年生于一个传统家庭之中。在他小时候,就表现 出了聪明才智,他与小伙伴们模仿宗教仪式。他长大之后致力于学术与文学( 即“礼”———译者注) ,充分研 读了古代书籍,并决心恢复先贤之礼节、习俗与意识,他曾在当地政府任职,人们对他的贤明政治大感惊奇。 孔子看到诸侯割据、不尊重周天子、不执行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相互发起战争,他于是在中国各地游说,并为 他实现和平、尊重天子、保护先贤准则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在他的追求失败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适应 时代潮流,开始编纂古书,并向人们教授其准则。孔子弟子3 000,贤者 72 人。孔子于公元前 479 年去世,他 去世后,其弟子们搜集了孔子的言论汇编于一书之中,并将此书称为《论语》。中国人尊崇孔子就像穆斯林尊 重众先知一般。在中国各地,人们为孔子塑像,并献祭,因此孔子的原则被当做一种中国宗教。这实际上并 不正确,因为孔子没有自称为先知,也没有像其他先知一样表现出奇迹。《论语》中的下列内容可证明这一 点: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⑧ 孔子有一些学生也说: “子不语怪力乱神。”⑨
儒教号召孝悌,要求孝顺父母、尊重老人,并努力保护民族传统与音乐( 即礼乐———译者注) 。孔子的最 高理想是“仁”,“仁”也就是自然的天性,中正的感情,“仁”是人的本性,在幼年时,“仁”表现在对其父母和兄 长上,仁是中正感情的源头,这种感情应该表现于社会成员身上。《论语》中说: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欤! ”⑩这种中正的感情只有通过礼乐的培养和感化才能实现。本心保持住了,就能从中显现出信义、真诚、 大方、纯洁、羞耻感、勇气等美德。
2.道教
这一宗教要追溯于中国的另一伟大哲学家老子。老子比孔子早 50 年,二人曾经会面,孔子非常尊重老 子,也惊叹于老子的智慧,孔子将老子比喻成龙?11。老子的言论,至今仍保留在其名著《道德经》中。《道德 经》凡五千言,道家哲学的原则全是哲学,没有宗教的气息。道家哲学是以行为规范为准绳的道德、政治原 理,也是自然规律。道,是在天地之前的最高典范,也是万物的起始与终结。老子认为,真正的人,是了解了 天地的秘密、万物的玄妙的人,是不在乎他人赞扬或诽谤的人,是在别人肯定与否定的事情之外,能够自由行 走的人。因此,老子鄙视仁义礼节,排除礼乐仪式,他希望人们能够回到安宁、知足、清修的状态中,从而与道 的标准相符合。
老子的原则与孔子不同。孔子要求以德报德,老者则提出以德报怨。老子曰: “自胜者强,”“知足者 富”12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13?。
尊敬的朋友们,以上讲了老子的道,其法则是更接近于一种哲学思想,而非宗教。道教,并非建立在老子 的思想基础上,而是混合了中国的一些民间传说。换言之,道教是在老子去世 500 年后出现的,道教的基础 是法术与符咒,其愿望是通过录符驱鬼治病,通过身体与精神的运动获得在凡尘间的永生不死,并且崇拜他们的神仙。
3.佛教
佛教的建立者是乔达摩,乔达摩于公元前 560 年,生于印度乌德附近的一座城中。他的父亲是印度的一 位国王,他是王子,他在父亲的皇宫中享受着富裕生活,他曾经在 16 岁时结婚,并在 19 岁时有了儿子。之 后,他开始参悟凡尘中生老病死的痛苦,于是他逃避自己的家人和权力,进入一座雪山之中禁欲修行并进行 思考。他修行了 6 年,终于找到了凡尘生活痛苦的解脱方式,于是开始劝谏世人。乔达摩于公元前 480 年去 世,他的追随者们称之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意为慈悲、渡世的,追随者也认为他就是 25 位到达大彻大悟境 界的菩萨中的最后一位,佛教一词源于菩萨。
佛说: 痛苦生于情欲,情欲源自虚妄的自我,人若了解自身的真实特性,其欲望就会熄灭,从而就能从凡 尘生活的痛苦之中得到解脱。因此,佛教建立在“四谛”之上。即: 苦谛———知道凡尘生活之苦; 集谛———知 道凡尘生活之苦的来源; 灭谛———必然的将欲望熄灭; 道谛———熄灭欲望的方式,有以下八种: 正见; 正意; 正 言; 正行; 正业; 正精进; 正念; 正思。
佛教居士五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奸淫; 不妄语; 不饮酒。出家僧人、比丘尼,除应当遵循以上戒律之外, 还要遵循如下戒律: 不用花鬘等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擦脸等; 不得自作歌舞、音乐等世俗游戏,亦不 得存心去观赏歌舞、音乐等; 不坐卧华美清软而高贵的床座; 不非时食; 不为自己保存金钱。
佛教信徒的义务是慈悲、博爱,斩断痛苦,人若遵循这些要求,并严守戒律,就能达到阿罗汉的品级,他的 痛苦就会熄灭、悲痛就会消亡,身体不坏,免受轮回投胎之苦。
乔达摩是无神论者,他并未归信真主与后世。在他去世之后,其追随者分为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部 分。小乘佛教认为乔达摩是人,其教化为道德性质的,并重视培养道德,修正内心以战胜凡尘生活之苦,否认 对塑像的崇拜。大乘佛教则坚信乔达摩的神性,并崇拜佛像。
大乘佛教通过中亚、新疆于公元 68 年传入中国,多达五万卷的佛经被翻译成了汉语,并对中国的哲学、 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各地传播,甚至每个地方都有佛寺,进而传播到了日本。佛教在其 发源地印度,已经成了古代遗迹,而被世人认为是中国的一种宗教。
伊斯兰教教育我们崇拜独一的真主,承认其养主属性,并且行为有界限,承认真主的迹象,履行伊斯兰教 的道德要求,应努力完成真主所喜悦的事情。同时,伊斯兰教规定了在拜主方面,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都是 一律平等。其他宗教中,有的相信人类是主宰,有的宗教否认万物创造者的存在,有的宗教认为只有国王能 够拜主,并且以崇拜天仙、父辈与祖先的灵魂等行为来举伴真主。伊斯兰教令人公正、善待即使是非穆斯林 的父母、善待亲属、孤儿、穷人、赤贫者。伊斯兰给人们制定了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的功修,要求人们劝善戒 恶,以净化自己的灵魂、统一人们的言论。为了改造社会,伊斯兰教允许人们适当享受凡尘的生活。但禁止 无端杀戮、公开或隐蔽的通奸、偷盗、撒谎、吃高利贷、饮酒。伊斯兰教与道教将尘世生活当做全部,以无效的 途径,追求长生不老不同,伊斯兰教也与佛教过分修行内心而禁止自然需求不同。

三.中国名人对伊斯兰教优点的赞颂
下面向读者介绍非穆斯林名人对伊斯兰教优点的颂扬语录,以便读者知道他们对于伊斯兰教的理解到 了何种程度,又是如何看待伊斯兰教的。 公元 742 年,在中国古都西安敕建的清真大寺中,立有一块石碑,为唐代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王鉷撰写, 碑中记载:
西域圣人谟罕默德,生孔子之后,居天方之国,其去中国圣人之世之地,不知其几也。译语矛盾 而道合符节者,何也? 其心一,故道同也。昔人有言,千圣一心,万古一理。信矣。但世远人亡,经 书犹存。得于传闻者而知,西域圣人生而神灵,知天地化生之理,通幽明死生之说。如沐浴以洁身, 如寡欲以养心,如斋戒以忍性,如去恶迁善而为修己之要,如至诚不欺为感物之本; 婚姻则为之相 助,死丧则为之相送; 以至大而纲常伦理,小而起居食息之类,罔不有道,罔不立教,罔不畏天也。节 目虽繁,约之以会其全,大率以化生万物之天为主。?14
马坚先生的阿拉伯文译文不失为对碑文内容的极佳解释,兹译出如下:
阿拉伯中的智者穆罕默德,生于中国的智者孔夫子之后。穆罕默德生长于阿拉伯半岛。穆罕 默德与孔子所距离的时间久远,道路漫长。尽管他们的语言不同,但他们的行为标准是一致的,两 人的心灵是统一的。智者已经远去,然而其影响仍然。孔子教育我们: 西方会降生一位知道天地奥 秘和今后两世消息的伟人( 指先知穆罕默德) 。这位伟人教育弟子要通过沐浴来清洁身体,通过清 心寡欲来培养性灵,通过斋戒以使得内心满足,并且努力行善,远离邪恶,以真诚的意念与人相处, 在婚姻中相互帮助,在有人去世的葬礼中多多帮忙。总而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伦理、规范、道德, 都已进行证实。
明代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洪武帝曾于 1328 年敕令在南京建立一座大清真寺( 今净觉寺———译者) ,御书 《百字赞》以赞扬先知穆罕默德,内容如下: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授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 袖。协助天运,保庇国王,五时祈祐,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 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贯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15
汉译如下:
他生于阿拉伯半岛,是最伟大的先知。他的名字被写在了受保护的天牌上,他从最高的主宰那 里获得了三十卷经典,他被真主派遣是为了慈悯众世界。他是君王,也是万物的导师; 他是众使者 与先知中尊贵的领袖,他发觉了神圣的奥秘,并且保卫民生。每天 5 次礼拜,宣传世界的安宁与和 平,他内心敬畏真主,并且怜悯穷人和赤贫者,他能够挽救灾难,他知道今世与后世的奥秘,他为亡 人的灵魂求饶恕,祈求灵魂免于火狱。他凭借其德行誉满天下,他以其圣行在前人和后人中熠熠生 辉,他将各宗教汇总修正,形成了真正的、圣洁的宗教。穆罕默德的确是最伟大的先知。
这与《古兰经》中的教诲是一致的:
他已为你们制定正教,就是他所命令努哈的、他所启示你的、他命令易卜拉欣、穆萨和尔撒的宗 教。你们应当谨守正教,不要为正教而分门别户。16
有一天,明代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对侍臣说:
“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务,而不足以穷神知化; 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 盖诸教之道皆各执一偏。惟清真认主之教深原于正理,此所以垂教万世,与天壤久也。”?17
译文:
儒家学说,足以完成今世世界中的治理问题,但是缺乏对于幽玄奥秘的探究,佛教与道教,似乎 只是解开了幽玄的幔帐,却不足以返回天性之中。所有这些宗教都失之偏颇,从而与伊斯兰教不 同,人们能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先知,伊斯兰教简历在合乎理智的基础之上,只要天地存在,无疑伊斯兰教会长存。
中国非穆斯林对于伊斯兰教的认识,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他们坦率承认了伊斯兰教的优点。至今,在中 国仍然没有伊斯兰教的宣传,所以伊斯兰教在中国仍然是一块有待开采的璞玉。如果人们都发现了伊斯兰教的 特点,则伊斯兰教的光明会照耀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就会纷纷归信这一天启宗教。
四.伊斯兰教为何能在中国传播? 从何时传播?
我们已经讲了,伊斯兰在中国不宣教,那么伊斯兰教何以在中国传播? 从何时开始传播?
原因归于四部分: 其一,穆斯林的商业。这是伊斯兰教在唐代进入中国,并在宋代与明代繁荣的原因; 其 二,穆斯林攻克的地区。这是宋代与明代中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地区改宗伊斯兰教的原因; 其三,穆斯林的繁 衍。这是在元代和明代之后,伊斯兰在中国繁荣,穆斯林数量增加的原因; 其四,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 并受到影响( 成为穆斯林) 。这是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居民成为穆斯林的原因。
受到影响( 成为穆斯林) 。这是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居民成为穆斯林的原因。 第一、二个原因并不奇怪,第三个是伊斯兰教的特点之一,伊斯兰教禁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来保护 自己认主独一的信仰和伊斯兰教的习惯,于是世代相传其宗教,这与中国非穆斯林家庭不同———非穆斯林家 庭中允许家庭成员信仰不同的宗教。一个信仰者去世,则其家庭中的信仰就消失了。多妻也是穆斯林人口 众多的一大原因。第四点,是仅仅存在于伊斯兰教之中的,在中世纪,蒙古人武力征服了广大的穆斯林地区,但蒙古人的后裔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与熏陶,成为了穆斯林。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仍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中国穆斯林不对外宣教。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伊斯兰教没有遭到非穆斯林的嫉妒,在中国伊斯 兰教史上绝无在六朝时期、唐代、元代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相互争论之事。公元 841—846 年之间,会昌灭佛, 伊斯兰教没有神像,自然无从毁坏,非穆斯林没有像反对其他宗教一样反对伊斯兰教,因为穆斯林没有像其 他宗教一样宣教,儒家担心信仰佛教信仰者太多,而毁坏佛像。
其二,不对儒家原则进行批评。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在帝王、大臣、学者、文学家的心灵中占据主要位置, 所以儒家思想像国教一般,儒家思想教育世人最高主宰( 上帝) 的存在,并教育人们践行道德,因此,穆斯林不 对儒家这一宗教的原则进行批评。在古代,以咸阳王著称的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省为尚未遵循孔子这一 伟大思想家道德标准的非穆斯林建立了孔子塑像。同样,赛典赤也为穆斯林建立了多所清真寺。著名的大 学者刘智则指出儒家的原则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华奥秘,所以,穆斯林与儒家信仰者和睦相处,没有听说过 有人像唐代诽谤佛教、明代诽谤基督教那样,诽谤伊斯兰教。( 未完待续)

注释:
①参见陈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载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第 346 - 365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②此处是指明洪武十七年,明廷以《大统历》作为官方历法,穆斯林历法学者黑的儿、阿都剌、郑阿里等参与过《大统历》的 编辑,明时“回回历设科,隶钦天监,大统历参用二百七十余年”。
③陈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载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第 352 页。其中: “天宝以来,胡客留长安者四千人”一句,是 《通鉴》中的记载; “恐今日东交民巷外侨未有此众”是陈垣先生的论述。
④陈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载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第 352、355 页。原文为两处,一为: “由永徽二年( 651 年) 至贞元 十四年( 798 年) 百四十八年间,正式遣使之见于记载者,已有三十七次”; 二为: “由辽天赞三年( 924 年) 至宋开禧间( 1207 年) ,凡二百八十四年,正式遣使见于记载者三十九次。”马坚先生根据这两处记载求和,提出唐宋总共遣使 76 次。
⑤参见陈垣: 《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载于《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第 352 页。
⑥马坚先生未标明著作名,依胡恩钧译本,可知为《东洋史 ABC》一书,经查,下段引用出自该书第 58 - 60 页,世界书局 1928 年版。
⑦河中即“中亚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 南部。
⑧参见《论语·先进篇》。
⑨参见《论语·述而》。
⑩《论语·学而篇》。 ?
11典出《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孔子说: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
12参见《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
13参见《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
14此碑文现存陕西西安化觉寺内,碑文参见乌志鸿《西安清真寺古碑选注》第 1 页,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
15以上“百字赞”内容,曾经出现在北京东四清真寺等清真寺中,但是现今能见到的明代碑刻文物,并没表明是明太祖亲自 所写。明末先贤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则收录此赞,并注明是“洪武元年……御书百字赞”。参见王岱舆著: 《正教真 诠》,锦城宝真堂,同治癸酉年版。《清真大典》第 16 册,第 32 页,黄山书社 2005 年版。
16详见《古兰经》第 42 章第 13 节。 ?
17此说亦见王岱舆《正教真诠》,王岱舆指出,此说系根据“正德十四年十月十二日沔国公八世孙北京后军都督府臣陈大 策述梓”。参见王岱舆《正教真诠》,锦城宝真堂,同治癸酉年版。《清真大典》第 16 册,第 32 页,黄山书社 2005 年版。通行的“伊斯兰教”一词。刊文略去书前原有著名学者穆罕本丁·海推布的序。特此说明。
发表于 2018-9-29 20: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扎根中国的伊斯兰更是灿烂辉煌,看看日本人对清代伊斯兰的研究,着实让人钦佩
发表于 2018-9-29 2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的大 学者刘智则指出儒家的原则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华奥秘,所以,穆斯林与儒家信仰者和睦相处,没有听说过 有人像唐代诽谤佛教、明代诽谤基督教那样,诽谤伊斯兰教。


当代的有些不了解的人做的不太好!
发表于 2018-9-29 21: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追随导师 发表于 2018-9-29 21:23
著名的大 学者刘智则指出儒家的原则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华奥秘,所以,穆斯林与儒家信仰者和睦相处,没有听 ...

这也说明当代儒家的衰退。
发表于 2018-9-30 00: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心一,故道同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传真道网

GMT+8, 2024-3-29 13: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