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家胡同”的命名已有一百年了,是以“米家胡同”一号住户米培廷家的姓氏而来,这里还有一段牵动人心的珍奇事迹。也是有道德心灵的人在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能以德字之心去衡量,受到人们尊敬的表现,此事迹流传多年,教育后人。
真实情况如下:米培廷的太爷米清贵青年时代与克尔巴尼老人(维族长老,因被牵连而被清政府发配至卜奎城)的长女成亲,依靠两人辛勤劳动生活越来越好。但在一次赶车拉水时被木制大水箱将双腿压成骨折性重伤,因此家中生活没有了收入,每日所需的柴、米就只能靠女主人回娘家去借。时间长了,就得不到娘家方面的温暖相待,情感逐渐冷淡。虽然处在这样贫困的家境,又得不到精神力量的支持鼓励,所受的委屈与泪水只能往心里流,但她还是很坚强,耐心的料理家务和伺候失去劳动能力的伤残丈夫。
渐渐的家中四壁皆空,能变卖的都已经变卖掉了,眼看着日子日渐窘迫,女主人也已心力交瘁,无奈下只得将剩下来的两枚铜钱藏在床铺褥子下,以备急需时用。而就在这日子就要过不下去的最困难的时侯,门外来了一位白胡须长眉毛的过路人向他求乜贴(施舍)。女主人心想:“我们这样困难怎么还有人来向我们求“乜贴”的呢?”但是转念一想:“我们虽然困难可还是有屋住啊!比起过路的老人还算强啊!这还是应该知感主啊!”想到这里就回到屋内摸出藏在褥子下面的仅有的两枚铜钱,将其施舍给了这位老人。
老人走后,女主人同邻居们谈话时说起此事,问邻居们是否有位老人到过邻居家求“乜贴”?可是前后邻居都说没有,从未见过那样的老人。那老人以后也没有再来过!
然而,珍奇的事情出现了!重伤的丈夫从那以后虽然没有进行任何治疗,伤势却日益好转,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凭照两人的劳动,日子越过越好,家道日渐兴盛,终于成为远近盛名的德高富户!
时光如流水样逝去,转眼一百三十余年过去了。后因着一带所有住户都是回民,共同对这件事情议论认为:家中女主人她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她平时的生活不论是好是坏,对待有困难的穆斯林总是以一颗善良怜悯的心去帮助他人,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受到主的考验时以自己的善心得到主的慈悯和恩惦!她也因一贯的道德之心对人而得到当时穆斯林的共同敬佩!
因米家的院落处在街道的十字路口处,所以后来将门前的胡同命名为“米家胡同”,东墙外的胡同命名为:“信德胡同”。而这一带临近胡同的命名也多以德字命名,如:“恭德胡同”、“宽德胡同”、“悯德胡同”。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以道德为贵,对人对家都以德字衡量,有德性的人家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圣传真道网 ( 京ICP备17040713号 )
GMT+8, 2023-3-27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